《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延伸閱讀】蘋果變心後,它近3年成績一路掉—宸鴻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股價走勢
蘋果變心後,它近3年成績一路掉——宸鴻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股價走勢
圖片放大
●2010/10上市,股價衝破每股500元大關
●2011/5股價達每股956元高點
●2012年第1次危機
‧歐菲光殺價搶市
‧iPhone 5使用內嵌式技術,宸鴻面臨7成訂單消失危機
●2013年第2次危機
‧ 鴻海子公司業成取代勝華,分食宸鴻一半蘋果觸控訂單
‧ 營運轉差,觸控筆電市場不如預期
●2015/11EPS大跌55元,創台股單季最大虧損記錄
註:股價統計期間為2010年10月至2015年11月10日
資料來源:財報狗、元大證券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抬高客戶價值感,鴻海最會
觸控產業的殺價競爭,讓勝華倒閉、宸鴻大虧。但為什麼鴻海旗下的業成跟中國的歐菲光還是賺錢的?
業成近期公布第三季財報,稅後盈餘年增七六%,EPS三.○八元。
當宸鴻專注發展各種類的觸控技術時,後兩者卻積極做垂直整合,除了觸控技術外,還整合鏡頭、指紋辨識、面板模組等手機各種零組件,滿足品牌一次購足的需求。
但做垂直整合並非所有答案。
歐菲光去年來自營業的現金流還是負的,今年前三季獲利年減三四%。所以,與其說,觸控面板廠走整合零組件才能活,不如說,鴻海的蘋果包圍網奏效。
郭台銘靠著業成整合手機的零組件,一方面滿足蘋果一次購足的需求,蘋果一直對於把觸控面板都放在宸鴻手上感到不安,因此,必定會扶植另一家企業分食訂單。
鴻海集團在抬高客戶的「價值感」這件事情上,確實比其他人拿捏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