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好在投資大增,完全抵銷了淨出口萎縮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二○○九年。此後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降低了,而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放緩了。
這種高度仰賴投資,做為中國經濟需求來源的異常情況無法長久,原因有兩個。先講長期原因: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而投資不過是生產的一種中間形態。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很可能是投資已變得過度,產能嚴重過剩,而且投資的經濟報酬正在下跌。
再講短期的原因。投資的規模本身取決於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越高,投資占GDP的比率通常也越高。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一如所有人(包括政府)的預期,中國的投資需求很可能將急跌,而這將令中國經濟需求失去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金融壓力很可能將導致中國經濟加速放緩。中國近年快速的信貸擴張,是受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產生豐厚盈利的預期驅動。如果經濟成長令人失望、資產價格下跌,許多新貸款可能將變成壞帳。雖然中國政府無疑有能力應付想像得到的損失,這種經驗將使它在未來對信貸擴張的態度變得謹慎得多。
簡而言之,中短期而言,中國頗有機會出現比預期猛烈的經濟放緩,而趨勢成長率隨後將顯著降低。
趨勢觀察3》
看德國後市:經濟出現超大外部失衡
「高儲蓄率,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世界其他各國的製造業者。」
德國經濟出現顯著的外部失衡,也就是出現了巨大的經常帳盈餘。下圖簡單的呈現了這一點。
第一面,呈現在該國的總體經濟收支上:民間部門維持大幅的財務盈餘(民間儲蓄超過投資),由經常帳盈餘吸收過剩的民間儲蓄。這不是德國決策當局刻意造成的,但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