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出口,新台幣一定要貶值!翻成白話文:我想賺錢,但賺來的錢會「變薄」...這邏輯真的好奇怪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新台幣錢
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8月11日,人民幣在人行蓄意打壓下,兌換美元的匯率一天貶值了1.9%,新台幣同日也貶破了32元關卡,若將台灣出口產值連續五個月衰退的表現考慮進來,很明顯海峽兩岸的政府都走回「貶值救出口」的老路。

出口外銷一向是台灣經濟主力,對大陸來說也是。縱使大陸近來喊出「經濟轉型」的口號,想要「疼籠換鳥」轉型為高附加價值及內需型產業,然而一旦面臨經濟數據大幅衰退時,依舊選擇向原先要「淘汰」的舊企業妥協(其中應該不少是國企),走回使用貨幣貶值的老路。

然而沒有一項政策是十全十美的,貨幣貶值固然可以讓自己國家的商品,在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貿易中佔有比較便宜的優勢,但也因為自己國家的貨幣貶值,導致必須要花費更多的錢,才能向其他國家買進商品或勞務。簡單來說,貨幣貶值就是一個「賤價出售自家產品」的概念,希望商品能倚靠比別人便宜的優勢,來打垮其他的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但必須付出「拿更多收入買進口品」的代價,所以自己國家的人民往往會面臨薪水漲不動,進口物品價格卻一直上漲,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狀況。

以日本為例,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從台灣去日本旅遊時,一定覺得新台幣變的好大,什麼家電都能輕輕鬆鬆的下手,就是因為日本開啟量化寬鬆後,日幣兌換台幣的匯率一路貶值到1:4。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樣很好阿,日本不就吸引了更多的觀光客,賺了更多的錢嗎?如果只看收入總額(就是營收),日幣貶值的確帶來豐厚的旅遊支出效應,但別忘了,每一樣電器用品都需要用原料製作,需要人力加工,打廣告做宣傳也需要用錢,這些成本不會因為日幣貶值而降低,反而可能因為原料要從國外進口,導致成本的增加,結果就是營收可能衝得很高很漂亮,但真正獲利增加的並不多,簡而言之就是「白做工」的意思。

同一時間,所有日本人領的工資都是用日幣給付,隨著日幣的貶值,同樣的薪水,其購買力卻不斷在下降,日本又是一個天然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許多食衣住行的原物料都仰賴進口,貨幣貶值的結果就是國家有了一個看似漂亮的GDP,但企業其實沒有真正賺很多,人民卻飽受貨幣購買力打折之苦,這也是安倍經濟學已經展現疲態的主要原因—用貨幣貶值打造出的漂亮數據,如果沒有辦法化為企業與人民的實質獲利,這一切都將是鏡花水月。

台灣同樣也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島國,薪水數十年沒調漲,儘管官方的通膨數據都能做得很漂亮,但一般升斗小民的實際感受卻天差地遠。貨幣貶值或許能讓GDP的數字看來「美觀些」,卻是付出了非常多慘痛的代價才換來的。

為了賺更多的錢,所以讓自己持有貨幣的購買力降低,這根本是一個相互矛盾的邏輯,政府究竟是要那漂亮的紙上數據,還是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歷史已經不下一次的告訴我們,貨幣貶值只能稍微掩飾實體經濟的衰退,根本沒辦法解決企業競爭力衰退的狀況,只是東北亞國家好像都沒從歷史的軌跡中學到教訓。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