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家更有競爭力?新加坡「國際化」,台灣只會「中國化」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新加坡
攝影:駱裕隆/商業周刊
圖片放大

一年前的3月30日,因為有50萬人站了出來,台灣政治有了轉機,這個島嶼也露出了天光。

當時的執政者說,服貿不過,將是台灣經濟衰敗的開始;但一年後的今天,服貿還沒有通過,台灣經濟並沒有倒下。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3.7%,政府號稱已重回四小龍之首,只可惜這個名詞已經消失在國際上,台灣早已跟香港、新加坡、南韓不在同一個檔次,因此究竟是該高興還是難過,答案就保留在每個人心中。

很有趣的是,那個政府一直鼓吹要簽約的對象中國,卻面臨經濟重大危機,包括成長率幾乎創歷史新低,銀行壞帳率,根據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第4季中國銀行業壞帳單季增速創下10年新高。

這樣的情境,讓人不禁懷疑,到底當初那些認為服貿是「天大禮物」的政府高官們,對中國的未來到底有多少掌握?是壞心還是裝笨,可以繼續再看下去。

也許今天的台灣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公平,包括年金制度、退休公務員退休金不合理、房價過高,以及南北城鄉資源差距。但因為這50萬人站了出來,讓人看到這些困境也許有改變的機會,最起碼不會再倒退。

台灣的生命力,其實也就是這套民主制度,讓台灣即便欠缺資源,人民還是能依照自由意志去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它可能不是全然經濟最大利益化,但卻一定是符合民眾安居的最基本要求,但可惜的是,台灣的執政團隊卻是被限於政權爭奪中,以為經濟最優化就是人民唯一需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