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按照證交所規定,只要最近期年報或第一季季報的任何一期財報,財報每股淨值回升到票面之上,即可立即向證交所申請股票恢復信用交易,不必等年報或半年報的每股淨值回升到票面。
所謂票面,就是十塊錢,請注意這邊說的是淨值回到十塊錢,就可以申請信用交易。但為什麼是按照淨值?又為什麼是十塊錢?筆者大概想到是,因為公司開始進行公開上市時,是以面額十塊作為認購價,也就是說認為這家公司起碼值十塊,這價值來自資產扣除負債後剩餘價值。
但為什麼投資人要如何交易一檔股票,需要靠證交所來規定,而不是交給市場自行決定?
有交易過美股就知道,交易美股可以融資和放空,這完全就是投資人跟證券商的事情,包括證券商願意用多少利息融資給妳,和要跟你收多少融券費用,都是買賣雙方的事情,並不需要證交所來同意這家公司有沒有融資融券的資格。
這個看似良好的規範,其實就是造就這波生技股大崩盤的元兇!
因為,證交所透過刻意管制,導致許多生技股因為淨值不到十塊,不能進行融資和融券交易,也等於少了股價波動的緩衝閥,資金只好透過地下管道,找上丙種墊款。
而所謂丙種就是高利貸,當丙種金主借款後,他也無法在市場上對沖掉這些風險,因為他也不能放空,造成整個市場對這些生技股,通通只有買盤,卻沒有賣盤可以宣洩,最後當利空一出現,就變成人踩人。
但光這樣要扣上元兇帽子似乎稍嫌薄弱,再來看看一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