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和朋友有過一段對話。
「唉,每個月的電話費支出都好高喔,真是吃不消。」朋友看著手中的電信帳單邊看邊搖頭,「我看你每個月有事經常在聯絡事務。通信費用應該也不少吧?」朋友問,當我將數字說出來時,他不敢置信的說:「怎麼可能差這麼多,我們兩個的通話時數也差沒多少,電信商有差那麼多,你是那一家的?我也換過去好了」。
事實上,我們是同一家電信商,問朋友是選擇那個方案?「方案?我是選最便宜的免月租(註:零月租方案在早期2G時代頗為盛行),這樣每個月都可以省掉租金,只支付通話費就好」。
聽完我不禁搖頭,朋友一定沒注意到,不同的月租費用,每秒的費率大不相同,「零月租方案」看似最便宜,但每秒通話費率是最高的;而月租金越高則每秒通話費率越低,每個人應該依據通話習慣與長短選擇最適合方案,而不是直接選免月租。難怪我們兩個的費用金額差那麼多,原來一開始的便宜是要付出代價的。
朋友因為對於電信方案的選擇漫不經心使得個人所負擔的通話費遠高於其他人,這表示在相同的條件之下要支出較高的費用才取得相同的效用,就程度而言是讓金錢的效用降低,降低個人的可支配金額。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層出不窮:
1、選擇電信費率:高用量客戶卻要選低資費方案
2、購買文具:同品牌原子筆,到超商買要花20元,百貨文具只賣10元
3、買股票的手續費:電話下單手續費0.1425%、網路下單0.04275%(3折)(註:每家券商的折扣條件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