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的確,只看數據的話,陳水扁總統就任的89年五月,月薪超過四萬的勞工佔了29.3%,而到了去年五月,這個比例則是29.9%,好像幾乎沒什麼變化,但是其實物價上漲了不少,同樣四萬台幣的購買力,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若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算,這13年間物價上漲了13.89%,也就是在89年五月的四萬薪水,到了102年五月,要45,556的薪水才能維持一樣的購買力,所以其實要比的,不應該還是四萬月薪,而至少是四萬五左右的月薪。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在102年五月的時候,月薪在44,999元以上的勞工,佔總數的比例只有22%。也就是說,經過了13年,真正能維持89年那時候四萬月薪購買力的勞工,竟然從29.3%下降到只剩下22%。當然,從數據來看,過去這13年不管誰執政,表現顯然都不好,但是現任的執政者卻連數據怎麼看都不會,竟然還洋洋得意以為自己比前一任還好,人民看到這種總統,也真的只能翻白眼了。
難怪,馬英九總統會說,以為勞工過得很慘,沒有保障,是一種錯覺。不,真正有錯覺的,根本就是馬英九總統自己。過去20年,台灣勞工的薪資明顯停滯,這當然不是只有馬英九總統一個人的責任,但是沒有認知到勞工身處於「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困境,那可就是馬英九總統的錯了。
別再看GDP所表現出來的經濟成長率了,人民真正感受到的,是薪資有沒有上漲,但是我們的平均月收入維持在三萬五左右已經十幾年了,月收入超過四萬以上的勞工,也一直無法站穩30%以上。而如果考慮通膨的話,其實勞工的實質所得是倒退的,購買力不斷往下掉,但是政府卻好像完全沒有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