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沒有35坪怎麼住人?」爸媽要幫忙付頭期款,為什麼兒子反而不開心?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最近和一位計畫結婚的朋友約吃飯,訂婚紗、買喜餅、蜜月乃至於宴客名單規劃等事項都是飯局上的話題,等到一切差不多都討論完畢時,他忽然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到自己的父母想要以資助頭期款的方式,勸說他在結婚前先買下一棟房子。

有長輩願意幫忙出購屋頭期款,聽起來應該是滿好的事情阿,為什麼感覺上朋友並不開心?細談後才知道,因為朋友老家在南部,父母對於公寓大廈這類型的房子並不喜歡,「希望」可以找到透天或室內坪數超過35坪以上的房子,因為在長輩的觀念裡,這樣的居住空間才夠寬廣,不會有住在「鳥籠」裡的感覺。

「只是長輩們並不清楚,在台北要買下超過35坪的房子,就算自備款都由雙親支援,我們還是要背著千萬以上的房貸20年,這樣真的比較好嗎?」這是那天朋友在餐廳門口,語重心長的真心話。

在東方的倫常文化下,父母往往希望子女在結婚前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甚至體貼的想幫兒女負擔購屋的自備款,如果在購屋的議題上僅只於財務的支援,那相信兒女應該都會對父母的支助心存感激;然而,許多父母除了在經濟上給予支援外,常會對於購屋之事提供一些「經驗談」,甚或希望與子女們一同看屋,直接參與選屋。對於子女而言,因為有接受父母在購屋上的經濟支援,就算明知父母的建議並不符合自己居住上的實際需求,依然很難果斷的拒絕父母的建議,結果就是買到的房屋並不是子女們心中的首選,花了大錢卻沒有滿足居住需求,其實是滿可惜的一件事。

在一般的情況下,子女不太可能連交屋後的房貸都由父母負擔,若在購屋時因為有父母的經濟支援,買了總價過高的房子,後續的房貸支出,將會是子女一筆沈重且持久的經濟負擔。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