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繞了一大圈,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工程資訊都在公告裡。
他們,每一筆土地皆獲利出場
至今交易上百筆,沒有一次賠過錢
這個過程如今說來容易,但當初他們卻足足碰壁了一年,才找到這條路徑。 頭三年,他們專注觀察、研究,不下手買土地,兩人把一個個開發案從主事單位、中央與地方往返拉鋸、時程表等等資訊,用Excel文件條列、表格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埋首在公告裡面,至少花四小時研究;因為謹慎小心,從二○○九年買下第一筆土地後,至今一百多筆的交易,每一筆都是獲利出場,目前持有一千坪以上的土地,沒有投資失敗的紀錄。
為什麼可以「零失誤」?一方面他們夠認真,把徵收區在地圖上實際畫出,填入符合徵收區內的每一筆地號,避免買錯標的成為「廢地」,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在八年鑽研公告後,悟出下面這幾個心得:
密碼一:不炒短線、長期持有
政府都更案即便拉鋸,多半會執行
一:買土地比買股票安全,比買房更容易。
買股票的研究基礎,是公司「已發生(過去式)」的財報,未來的話,電子公司只能看到一季或兩季,但政府都更案一旦啟動,到落實徵收可能七至十年,但公告裡明確寫出利多的「未來計畫」,風險相對較小;再者,雖中央與地方會針對開發案往返拉鋸,多半仍會落實執行,適合長線持有。
若把買房相對於買地,後者只要確定是在徵收範圍內的農地,不管買在哪裡,未來都能依比例換成計畫區裡的建地,因此,購買前不必看風水、不必實地勘查就能買,也不必擔心「釘子戶」;反之,買房前必須多次查看,還得打聽是否為凶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