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凡有不同組群的朋友,都有不同的消費方式,從食局中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概念,但有時因由就不得而知。
有一群是初中相識到現在,大部分都是當年的公屋子女(指住國宅的小孩),一直都有保持聯絡,都會出來吃飯聚聚。他們有一大部分人都沒有上大學,不少人一滿18歲就出來做事,做的都是sales及管工之類的工作,不能說是中產人士。
但我發現他們在消費時最面不改色,其實這個結論我是綜合了另一位好朋友的初中同學觀察所得的,她的舊同學同樣是很早出來社會做事,做的都是sales及護士之類的工作,消費時同樣面不改色。
怎樣面不改色呢?其實只不過是去尖沙咀一帶食飯,一餐晚飯每人400元(單位港幣,約1,600元台幣)以上,如果帶男、女朋友就800元,而吃的東西可能只是燒下牛肉粒或滾下牛肉片,沒有吃過一些特別的東西,跟小肥牛等沒多大分別。但他們從沒有說過半句價錢太貴之類,付款時面不改色。
同時,在飯局中,他們的話題多是旅行,買手機型號等,某朋友好像剛去完什麼地方,一坐下就說要準備去什麼地方,對於每年大約去一次旅行的我實在超前很多。而iPhone或Samsung智能手機這類基本東西,當然每人一機在手,還有一、兩位帶了iPad來玩,飯局中又會談談如何trade-in舊電話換新機。
他們消費時面不改色,為何我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我有另外三班朋友作對比,一班是舊同事,一班是大學同學,一班是大宿舍樓友,他們多是專業人士,將會或已經是中產人士,但他們在消費時還有點「就著就著」,跟之前的初中舊同學感覺完全不同。每次約會,他們都會先對地點討論一番,其中一個要點是去的地方是否「抵」食(吃得很便宜),這樣約出來的地方都不會貴得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