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企業不想要的「蝴蝶型工作者」嗎?資深獵人頭分享:學習力商數LQ是找才關鍵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25歲創業,在高階人才招聘市場深耕十餘年。服務客戶超過400家,版圖橫跨半個亞洲,一半以上是世界500強、台灣50大企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在獵人頭產業深耕20年、審閱過數萬封履歷,我經常提醒客戶,在找尋高階人才時,一定要小心避開「蝴蝶型工作者」。

我所謂的「蝴蝶型工作者」與DISC人格測驗的定義不完全相同。DISC的「孔雀型人格」泛指長袖善舞、喜歡社交勝於紮實工作,善用影響力與人際關係達到目的的工作者。這樣的人雖然有時讓人感覺太過外放,但只要在產業有一定程度的經歷,能掌握工作本質,肯放權、願意與同事搭配,仍然可以有不錯的工作表現。

相較之下,蝴蝶型工作者更為脆弱。

最怕的是那種剛好站在風口上被吹到高位,一飛上去就是好幾年,從沒想過會有掉下來的一天。

R就是這樣的案例。美國頂尖商學院畢業,出社會剛好遇到全球經濟起飛的時間點,沒幾年當到世界級外商業務協理,在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一躍而成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年薪加獎金破千萬元,每天進辦公室的時間卻不到3小時。白天打球、晚上吃飯喝酒都報公司帳,就這樣爽爽過了10年。

R從未想過他的業績並非來自對市場的深耕與理解,而是大環境的浪頭加上那張光鮮亮麗的名片。等到兩岸關係質變,公司業務量劇減,他意識到不對但已經來不及了,總部直接收掉台灣業務,他就此失業。

事實上,以R的資歷與年紀,在市場上仍有相當不錯的價值,他也很務實的把自己的薪水砍半再砍半,以求還有工作機會。問題是,他在風光美好的那幾年靠的是眾星拱月,不要說沒有精進產業新知,就連本該掌握的業務人脈也七零八落。

一家原本期待R能帶來高端客戶的本土公司老闆,實際與R跑過幾次之後發現,人都能約得到面,但沒有一項生意能成。因為R過去跑業務的方式靠得是風向與頭銜,並未真的幫客戶創造額外價值,如今大環境轉變,對方當然沒必要賣你人情。

類似像R這樣的案例在獵人頭行業中相當常見。蝴蝶展翅固然美,但要靠風夠大才飛得高。飛的時候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持續進化、鍛鍊好翅膀,也沒有時刻盯著風向轉變,最後只能回到凡間。

高LQ型工作者是職場選才趨勢

我在幫企業主找人才的時候,一定會避開這樣的候選人。不是說他的精采履歷有什麼不對,重點在他是否能持續學習。擁有高LQ(Learnability Quotient,學習力商數)的人才,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LQ的概念近年來在人資產業相當受到關注。全球最大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專精人才招募與派遣的企管顧問公司萬寶華(Manpower),都將LQ視為重要的人才評選指標。

根據調查,LQ高的新進員工,85%會在進入公司後的6個月內,在自己的閒暇的時間內,自主且高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時間。這類型員工能帶給公司的價值是無形的,一開始或許專業與履歷都不突出,但長期來說他們更有機會成為核心幹部,替公司開疆闢土。

然而該如何評估工作者是否具備高LQ?有個有趣的線上測驗可以作為評估參考。

若只從履歷上來看,可以分成縱軸與橫軸。縱軸代表工作者的核心職能深度,橫軸代表他的跨界延伸。高LQ者不只會在專業職能上持續深化精進,也會因應工作需求橫向展開不同的技能樹。

根據一般經驗,大部分人接手新工作通常在3個月內上手、1年內適應、3年內精通,也就是說,3年後如果沒有轉換其他領域,或是學習新技能,幾乎可以判斷這是一個低LQ工作者,即便履歷再漂亮,看起來再資深,也不過就是把同一件事重複做了好幾年。個人不成長,當然也不用期待他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成長。

在AI盛行的年代,企業主在找人才時不能只看過去的豐功偉業,更應該留意人才的本質與LQ,才能持續找到對的人,替公司儲備下一波成長動能。

延伸閱讀
「不回來就開除」疫情結束後,WFH已不適用?Meta、Google等國際企業開始這麼做
企業想進軍國際舞台,苦幹實幹文化恐行不通?專家:DEI是企業競爭力關鍵
多做多錯、照老闆說的去做就好...為何台灣職場總有害怕犯錯的文化?從中華隊反思職場生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