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農地耕作,是傻瓜行為嗎?看上未來產值,巴菲特不僅賺穩定現金流,農地市值更翻了5倍

土生土長香港人,草根出身,普通打工仔,並非金融財經界人士,閒時在個人網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相關知識,不談投資貼士,不追逐市場,網誌瀏覽量數以百萬計。曾舉辦投資工作坊,接受多個媒體邀請作訪問、講座等,現為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財經著作,包括《取之有道》、《積財有技》、《財商有價》、《財富未來》。

網誌:cpleung826.blogspot.com
fb page:facebook.com/cpleung826
雪球:https://xueqiu.com/cpleung826

買農地耕作,是傻瓜行為嗎?看上未來產值,巴菲特不僅賺穩定現金流,農地市值更翻了5倍

財務自由,也就是被動收入大於日常開支,在以此為定義的前提之下,注重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是十分重要的。基於這樣的概念,止凡希望舉一些例子,衝擊一下大家的思維,可能會令大家對投資這件事有新的體會。

許多人經常會想,投資就是買進「會漲的」,是預測未來的較量,預測未來準確買進「會漲的」、賣出「會跌的」,自然賺大錢,於是都會追逐一些能預視未來的人和事。哪位專家說得準,就跟他買——某個消息出來了,立即看看這消息如何影響市場未來,不是嗎?今天拿起一份報紙財經版,當中有多少比重是在談這些東西呢?

以上都是「賺價差」的概念,有錯嗎?投資操作沒有對錯,只不過我想給大家一個另類思維。是否想過,買進一件東西,沒有交易市場又沒有市值,但卻能保持現金流的?無價無市,就沒辦法賺價差,相信多數投資者都不會考慮。然而,仔細想想,如果有穩定現金流,不就是達到財務自由的計畫嗎?

巴菲特買農地,想的是什麼?

舉個實例:1980年代美國農地價格泡沫爆破,不少農地價格大跌50%以上,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於1986年買下奧馬哈以北50英里一個占地400英頃的農場,當時出價為28萬美元。他從熱愛農事的兒子那裡,了解到這塊農地能生產的玉米和大豆價值,以及其經營成本,並計算出常態收益約為10%。

他認為,隨著時間推移,生產效率及品質都會提升,兩者都會進一步增加這塊農地的產出。近30年後,這塊農地的收益增加了2倍,市值更是當時他出價的5倍之多。

這是巴菲特在近年股東會上所提出的一個投資經驗,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分析巴菲特做買賣決定時的考慮:是否有考慮這塊農地的交易市場呢?是否「有價有市」呢?想短期內賺價差,必須先考慮到市場交易問題。低買高賣的投資模式,要找一個效率高的交易市場,若是有考量這些因素的話,我想他就不會選擇這麼麻煩的農地買賣了。

然而,巴菲特一向看價值,在這個例子中,整體考慮都著眼於盈利現金流,相對於買進價格來說,有充足的知識確認這個東西能產生可觀的盈利現金,在未來的日子還會繼續成長,因此這塊農地的市值、交易市場狀況,以及是否有人會接手以更高價買進,這些都不重要。

事前沒人知道巴菲特買的這塊農地價格會上漲,就算會上漲,也不知道能否找到買家。不少人的概念都是買進「會漲的」東西,抱持這個概念的人又要如何理解巴菲特這個投資行為呢?相反的,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財務自由,對理解巴菲特的這個投資行為就會相對容易。

如果我們為的是現金流,找一些好東西、好資產,它會創造穩定可觀的盈利現金,在好價格買進並持有,直到所創造出來的現金流大於日常支出,那就財務自由了。在這個前提之下,巴菲特買進這個農場的投資決定就變得十分合理。

另外,還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我們投資時不用專注於價差,只需要集中在現金流,按這個概念操作,反而買進的資產通常都有十分可觀的價格升幅。就好像巴菲特持有的這塊農地,多年來不知不覺升值了5倍;然而,就算不升值又有何問題?因為一直持有,都在享受著現金流,所訂的投資目標早已一步步逐漸達成。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現金流投資法

延伸閱讀
預計活到80歲,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一個牛群吃草的故事,帶你看懂被動現金流的奧妙
他在金融海嘯時做對4件事,把30萬元變1,500萬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