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菜只為留錢給子女,值得嗎?提前規畫、轉念人生,千萬別讓晚年只剩「被剝削」的怨

愛長照提供最實用的長照資源補助、養生保健、疾病知識、心情支持等彙整。我們是與照顧者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有「銀髮照顧」的相關疑問,歡迎來「愛長照」了解更多!

網站:http://www.ilong-termcare.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8525carehelper/?fref=ts
吃剩菜只為留錢給子女,值得嗎?提前規畫、轉念人生,千萬別讓晚年只剩「被剝削」的怨

有個朋友的母親,晚年時有心血管問題,每次發作時,家人都將她送醫急救。她97歲那一年,又有一次嚴重的發作,她的家人擔心大概救不回來了,但主治醫師說,有種新藥上市,問他們是否願意試試看?

家人中沒有人敢說:「不必了。」於是老太太就試了新藥,等她幽幽地從昏迷中甦醒,環視身邊的家人,雖是氣若游絲,卻說了幾句重話。她說:「我好不容易覺得這次可以走了,你們,是誰出的主意,又把我給弄了回來?你們說,我們家還有多少金山銀山,能夠這樣折騰?」然後,老太太疲憊的閉上眼睛,懶得再搭理家人。

當朋友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她的表情既無悲傷也不憤怒,只是感到無奈。在那個年代,任何人處在那樣子的情況,大概都很難跟醫生說:「不必嘗試新藥,就順其自然吧!」最近幾年,人的觀點和國家的法律,都有一些改變,人的選擇也多了一些。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當家庭中有人罹患需要長期照顧的病,無論患者年齡如何,「花錢如流水」的隱憂絕對會浮現,家人和患者也都了然於心,除非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否則對一般人來說,錢從哪裡來?能撐多久?該怎樣運用?萬一錢花光了,病人沒有痊癒,也沒有過世,而且不知道會拖多久,錢就成為大家的心頭重擔,家人的相處和生活方式都會深受影響。

「要用什麼態度把錢的問題處理好?」這個問題根源於:「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晚年,對於「要以何種態度和方式,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是該有個想法的。人可以選擇活得像「全世界都欠他」一樣,也能平靜、愉快的過完一生。

我認識的一位父執輩,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幾天之內就從一個硬朗老人變成四肢癱瘓,在床上躺了8年才走。可想而知,他請了外籍看護,而他的老婆、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唉,我這是什麼命啊,一輩子省吃儉用,就是想留點錢給孩子。這下子可慘了,錢都給了那個越南來的…我怎麼不死啊!早點死,還能剩一點給你。」

覺得被剝削,所以又去剝削別人

這些話讓他的子女很尷尬,不知該如何搭腔,乾脆就不理他。老先生及其妻子認為:既然棺材本都給了這個外籍看護,可得充分利用才行,因此就給外籍看護添加了很多原本不該是她要做的事。

老人不會想到外籍看護離鄉背井,晚上幾乎無法完整睡好一覺,經常吃飯吃到一半,就被叫去處理屎尿和黏痰。因為他們心中存著「外傭花光了我所有積蓄」這個觀念,而老人在人生的最後8年,始終以「被剝削」的態度來看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圍的人,活在「不甘心錢都給了外人」的鬱悶中。

前文這位老人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有很多可以稍加探討,例如:「一輩子省吃儉用,要把錢留給子女,有必要嗎?」或是,「我的錢都『給了』醫院和外籍看護了!」你真的是「給」嗎?或是別人賺的,其實也是應得的辛苦錢?

此外,還有「到底子女該辭去工作,回家照顧老人,或是出外工作,然後把薪水的2/3給外籍看護或安養機構?」這些不同措施的差異性和利弊在哪裡?

這些問題的抉擇,其實不該在問題發生以後,而是從年輕到老,每個人生的重要階段都要去想一想,做些沙盤演練。

我不是個思慮最周全的人,但我願意分享自己的一些淺見:

首先,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把他們培養到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就好。我不會為了留錢給孩子,天天吃剩菜、捨棄任何嗜好和休閒,就只為把錢留給孩子;如果我病了,我還是可以選擇自己要被治療到何種程度,我不會選擇傾家蕩產來延續生命,世上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

這一類的事情,現在有非常多的出版品、講座、醫療和社福機構,都在協助人面對高齡社會必然有的問題:手上的資源已耗盡,只剩下老貧殘,人該如何未雨綢繆,為自己的生命重新定調?

孫大川的臉書,呈現了另一種相處的藝術

我在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的臉書上讀到一篇文章,令我開了新的視野。

我們年輕時曾是光啟社同事,印象中,他一直是個溫文儒雅的卑南族紳士。那篇文章的大意是,他年逾百歲的母親在最近幾年都是由一位印尼女子孟納(譯音,Mona)照顧的,孟納跟大川一家人相處融洽,而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替家人蓋一棟新房子,努力工作,也很節儉的過了幾年,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

孟納的家人用手機傳來新房子的照片,孟納快樂的跟大川一家人分享她的喜悅,我記得大川在臉書上大約是這樣寫的:

孟納給我們看她印尼的新家,家人在門前合照,她為我們介紹她的父母、兄弟和老公,好一個滿懷希望的大家庭。她看著我的老媽媽説:「房子是老阿嬤給我們的。」我聽了心頭不免一酸,想到她10幾歲就遠赴阿拉伯幫傭,輾轉再到台灣;離開父母、丈夫和孩子,就為給自己的家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何其堅靱的靈魂啊。

而我們能參與他們逐夢的工程,應該也是一種特殊的福分,我答應孟納,未來新居落成時,送她一幅老媽媽卑南族盛妝框好的照片,掛在客廳,紀念我們2家這段不可思議的相遇,和永遠道不盡的感激。前幾天嫂嫂傳來哥哥姊姊們為孟納慶生的照片,可惜沒能親自參與,特別寫下這段文字,當做給她的生日禮物。(2018.7.14)

大川用了「參與」而不是「幫助」,這個精緻的區分讓我印象深刻。

雇主與受雇者之間,到底是誰幫助了誰?真是很難界定,在大多數的實況中,這份幫助應該是相互的吧!外籍看護幫助雇主照顧長輩,改善生活品質;雇主則幫助外傭養家、逐夢。

這裡面本來不該存在著「我的錢都給他們花光了」的想法。

那天來臨前,你可以做好準備

如果你不是那種家財萬貫的人,偏偏又生活在一個既高齡又少子化的社會,有限的錢要怎麼花?無論怎樣都要拼命留住一口氣?或是生活品質重於壽數?現今也有一些新的法令或思維角度可供參考。

當某個時刻來到,某筆錢非花不可,例如:請外籍看護在家照顧,或是送安養機構等等,既然橫豎每個月都得花好幾萬元,那麼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以何種心態去看這份關係:這筆花費,是一路怨嘆到底?還是感恩?是要珍惜這份善緣?想辦法過得開心一點?

任何態度和價值觀,都不是一天養成的,無論現在是病弱老人或是照顧者,或者我們將來勢必會成為老弱或照顧者,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或是該用什麼心態去看那些必然會面臨的開支,如何分配有限的資金?

早一點釐清,未來的日子會更平靜快樂些。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你的「老本」想給誰?吃剩菜留錢給子女,還是珍惜陪伴自己的人——看孫大川臉書的啟示

延伸閱讀
擺麵攤替4個孩子每人拚棟房,卻被棄養...居服員歎:看多老人困境,才懂晚年好過的關鍵
一輩子辛苦錢買房,卻被親兒子賣了趕出家門...一個母親的血淚故事:別把房子登記在子女名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