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怨沒富爸媽?他家境貧困仍靠自己白手起家、躋身美股贏家…「改變不了原生家庭,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哀怨沒富爸媽?他家境貧困仍靠自己白手起家、躋身美股贏家…「改變不了原生家庭,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從小到大,父母親並沒有帶我們出國過,一次都沒有,不過我們感情也沒有因此不好,旅遊這事情一直都是跟我們家沾不上邊,到了我們長大才能自己出去走走看看,印象中父親永遠都是嚷嚷著他要趕快睡覺,明天又要去賺錢,要不然大家都吃西北風。

時代會一直進步,整體台灣財富也是慢慢累積,家庭財富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政治世家,或者是打扮時髦光鮮的知名藝人,也是將他們畢生的財富往下傳承,而一般白手起家的窮人家孩子,如果硬要跟他們相比,那就累了,甚至轉為抱怨整個社會,不公不義、憤怒的情緒甚至讓人生活愈來愈糟。

是,我認為社會不公平;是,我覺得富二代真的過很舒服。所以怎麼辦?沒有怎麼辦,完全就是情緒上的發洩,幫助不大。在我們更往下的階層,可以看到有些人家中三餐不繼,或許富裕的台灣社會現在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要吃飽飯並沒這麼困難,但還是有很多家長總在月底煩惱下個月的小孩學費、補習費、課後安親班費用、保母費。更有許多人扛著年邁的父母,從老公寓3樓、4樓、5樓爬下樓就醫,小心翼翼攙扶著上計程車,過程中還要請司機幫忙撐傘,以免淋到雨。

這樣的生活每週上演一次,夾心餅乾的中年爸爸還要跟上司說明苦處,請假能被體諒是賺到,被長官或同事白眼是正常,這些哪有什麼公平不公平,「人只有不停的解決問題,才能勇敢的生活下去。」

沒人想當犧牲享受的那一代,就永遠無法改變現況

撰寫專欄這麼多年,其實從讀者的來訊或來信,本身也有很大的收穫,得到很多反饋,可以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各種讀者,不可否認,年輕網友常自嘲說:「誰叫我沒有富爸媽,所以才沒辦法財務自由。」這句話真有幾分道理,只是無法改變的事情也沒什麼好談,唯一能改變的也只有自己而已,誰都不想當吃苦的那一代,犧牲享受的那一代,那自然永遠沒有那個火苗,也燒不起熊熊大火。

昨天早上發的文,得到很多人的迴響,看到底下有位讀者留言說:「原來自己在貧窮線之下!」其實是這樣的,窮困、中產、富裕階級,每個階段的範圍都很廣,先從富裕階級去舉例,大家就能明白,資產有1億元的人,大家可能覺得此生不愁吃穿,非常羨慕他,而且應該屬於富裕階級,但事實上,他可能資產大多是公司設備,流動現金不多,公司偶爾賺,偶爾不太賺,遇到疫情還虧損,別忘了做生意往往還欠銀行大把債務,稍有不慎就是翻船。

這樣算富裕嗎?應該有待商榷,而且1億元的上面還有5億元、10億元,甚至更多。所以再退一步來說,即便這個資產1億元的人,我們認為他就是「富裕階級」,但其實跟上面的10億元或20億元差距甚大,卻屬於同樣位階。

再看看所謂的中產階級,維基百科的描述:中產階級是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階層。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穩定且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現代社會之中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此名詞常用於專業人士、資深藍領工作者等。就收入而言,美國中產家庭年收入在3萬~20萬美元,即可認爲是中產階級。即便是美國,3萬~20萬美元年收入都算是中產,就知道這個範圍有多廣了。

我們當然不是專業的經濟學家,更不用熱心去幫主計處去做相關的研究,只是要提醒讀者的是「中產階級範圍很廣」,由於全球大印鈔的關係,讓中產階級的範圍「拉更開」。

也就是說,以前有一間房子能遮風避雨就不錯,不管你是住在首都還是外縣市,差別不會太大,但因為鈔票要找地方存放,錢到處跑的關係,所以導致各地的房價開始蠢動,股市也一樣漲不停。這時候就會發現,都會區跟偏鄉的房價差異就拉開了,老家到現在還有1坪8萬元的老公寓可以買,卻無人聞問,這種事情全台灣到處都是,但媒體不會太多討論,因為大家關心的就是「都會區」,想買的都是各縣市的精華市區,那自然就演變為今日的狀況。

7、8年級生,很自然就會比5、6年級生呈現更大的財富鴻溝,其中很大一項就是「上一代是否留下部分資產」,因為房子、股票、保險等資產,樣樣水漲船高,而30年來沒有積累一些的家庭,這時候就會更感到艱辛。

想勾「家境貧窮」,卻被媽媽逼選「小康」
小時記得國小會寫到家庭經濟狀況的問卷表,印象很深,母親總要我勾「小康」這個選項,年代有點久遠,除了「富有」選項,好像還有「普通」、「溫飽」、「貧窮」、還是「清寒」之類的選項,我很主動的要勾「貧窮」,還被母親痛罵,說小孩不要機婆,就是勾「小康」,當時一直追問為什麼?什麼是小康?就像現在我的孩子整天追問我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樣,小孩子總是愛問「為什麼」?不過母親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也真的以為我們家是小康。

到了台北這個都會圈之後,才發現「小康」是個不低的門檻,不是人人都小康,肯定不是。因為不同城市的物價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用老家那套衡量生活開支的方法過活,那應該吃不到什麼東西。

改變不了原生家庭,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當時20多歲,總算開始增廣見聞,一切的觀察力也由此而來,做股票需要極強的觀察力、生活也同樣如此,如開頭所說,小時候沒有任何旅遊的機會,那長大後再補強又何妨,靠自己一步步來,終究會吸引更多同好,更多的朋友來切磋,每個月碰面一次的大班見面分享會,除了分享各種盤勢的資訊變化外,大家認識時間久了,真的像是朋友一般,參與我的人生話題,我也給了許多投資理財上的建議。

年輕讀者不要因為貧富差距就放棄了比賽,奧運女子拳擊的銅牌得主黃筱雯,不正是一個好案例嗎?她的家庭故事你們或許可以看看,黃筱雯:「我改變不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但我能改變我自己的命運,甚至,我想改變家人的命運!」這段話是今天想跟大家說的,利用本業加上妥善的投資理財,一定可以往上翻一個階級,運氣好就兩階。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從小到大,父母親並沒有帶我們出國過…


延伸閱讀

拚了30年資產還是輸給靠爸族…一位富二代的告白:其實你們比較的對手不該是我,而是我爸跟奶奶
父親信名嘴投資差點賠掉一個家,讓他20歲一頭栽進股市鑽研,躋身美股贏家…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