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財富差距大…這是一個很糟的年代?別再抱怨!「這個」是你的翻身關鍵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低薪、財富差距大…這是一個很糟的年代?別再抱怨!「這個」是你的翻身關鍵

一位好友移居美國西岸一陣子了,他也是專業投資人,目前還不到50歲,不過當初40歲不到就靠著股市累積到好幾桶金,金額應該符合現在市面上所說的財務自由標準。

昨天下午盤的時間我們聊了一下,西岸的早上,是台北的凌晨,剛開始是打字聊,後來索性直接用講的比較快,我們話題很廣,不管是股票投資還是社會議題,或者有關於如何幫助年輕人,他都有一番見解,認識不少年,即便觀念或者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其實都很平和理性的討論,畢竟賺錢方法百百種,沒規定什麼方法才是唯一。

他提到:「年輕人其實現在處在一個最美好的世代。」我問著:「但是遇到不少年輕讀者,大多是抱怨低薪,或者是財富差距已經這麼大,這是很糟的年代,況且媒體也是天天放送這樣的資訊,也難怪讓人失望。」

他語氣略為提高的說:「如果只是抱怨,卻不看看網路有這麼多免費跟付費的資源,那當然永遠不可能翻身。股市漲翻了為什麼沒賺到?房子漲了40年,中間也偶有回檔,為什麼也說賺不到?」

關鍵是求知若渴的態度。

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比年長者更具優勢的地方,就是體力與思緒更為清晰,而且這階段往往還沒有家庭的負擔,資金可以「充分利用」。也就是比較無顧忌的投資,比較不需要瞻前顧後,讀者可以想想看,一個25歲就開始學習投資,並且真的去執行的人,即便跌倒了,其實還爬得起來;但如果是一個45歲,家中2個孩子嗷嗷待哺,加上與你同樣還在奮鬥的另一半、房租房貸等等,即便你存款有300萬~500萬元,你也很難真的放心去投資,也許投入一半就很不錯了。

好友當初就學貸款去美國念研究所,原本家中是反對的,住在板橋一直做著小生意的爸媽認為,去念書要花很多錢,在台灣就好,他一股堅持,於是父母親就讓他貸款去念書了,畢業後也在那邊當個工程師,物價比較高,不過稅後所得還是比台灣好些,他就利用下班時間不斷研究股票,並且每個月強迫自己存下一定金額去買股票,過程中當然有賺有賠,但累積了不少經驗,他是很認真的投資者,雖然有些學派不認為股票下功夫就有用,但其實還是有些用處的。

他說2008年~2009年金融海嘯前就當作練兵吧!畢竟錢也不多,加上還要一邊還學貸。所以有經歷過空頭洗禮的他確實比較謹慎,看對的股票也抱著很久,從當時金融海嘯過後,財富確實倍增,專欄讀者很清楚,我一向不喜歡造神,也不常提及獲利很多的故事,反而大多數是提醒風險居多。

成功,不能只靠「幸運」

好友昨天說:「股市就是我翻身的地方,為什麼不能說?下功夫買到一路大漲的股票,幫自己賺取財富,這不是我們進入股市的最終目的嗎?」「家境原本就不錯的人,那是錦上添花,但如果一個很平凡的窮小子,不靠股票、不靠房子,不靠創業,還能靠什麼?樂透嗎?」他財務自由後還是很樂衷投資這檔事,也在去(2020)年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押中雲端、台積、特斯拉,在新冠疫情期間也因為停損虧了一些,但還好停損的早,才有後來的大賺。

從借錢去美國讀書,到第1波財富從2008年~2010年賺上來,以及第2波財富產生,是從去年3月停損後,重新布局並追回科技股,又讓整體資產再翻一番,如果只看結果,也許你會有種想法:「那根本只是幸運,買錯怎麼辦?」這種說法很常見,但特斯拉的SpaceX火箭順利升空機率也是不高,我們在求學過程中,要念很多書都未必能考上醫學院,這機率肯定也是很低(百分之1?),不少父母都希望孩子當醫生,但很明顯是艱難的任務,考上醫學院後畢業,甚至還要進大醫院磨練多年,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這些過程,我們如果只用「他只是很幸運」,那似乎顯得可笑。

「倖存者偏差這個名詞可以用,但不能用在各種地方,否則將會抹掉自己向上的動力。」運氣的確有點重要,但努力也不可缺乏,許多俗諺講的老套,到了一個程度後會發現確實如此。

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

補充:不想要讀者聚焦在賺了多少,所以資產具體數字都不提供,以免失去本文初心與意涵。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一位好友移居美國西岸一陣子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