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理財與生活」
效率理財王,大學保險系畢業,但沒當過一天保險業務員。喜歡旅行、閱讀、關懷流浪狗。
部落格2011年成立,累積200多篇理財文章。三大主題:應備存款、指數化投資、純保險。針對上班族一生會遇到的理財問題:存退休金、醫療費、買房、買車、旅遊等,推廣「投入最少的時間、金錢」,達成「最有效率」的投資成果及保險保障。
節省下來的時間與金錢,留給更重要的家人及自己。截至2018年止,與太太共同旅遊10個國家,包括21個城市,最遠的是冰島。
官方網站:http://selfinsurance1911financenote.blogspot.com/
臉書:效率理財王
本文介紹,「賺取價差」的理財工具:房地產與指數化投資股票的比較。
這兩種資產,有許多面向可以分析,我歸納出五大項目,詳見下表(圖表可點擊放大):
分析1:資金門檻
這個項目,兩者存在巨大的差異。存房地產的資金門檻非常高,至少幾百萬起跳,在大台北都會區,通常要幾千萬。
指數化存股票,門檻相對低很多,每個月2千元,就可以使用國內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參與市場報酬。比如,買台灣50(0050)的零股。
分析2:脫手時間
兩者也是有很大的差別。房地產,並不是想賣就馬上賣得掉。通常快的也要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個月以內就脫手的很少見)。時間拉長一點,幾年才找到買家,順利脫手,是很平常的。甚至時間更久,長達數十年以上的,也時有所聞。比如,我奶奶過世留的房子,「8年」才順利脫手賣掉。
股票呢?脫手時間就快得多了。手上持有「市值幾千萬」的股票,只要標的物平均單日成交值在1億元以上的台股,想賣出時,「當天」都能成交,2天後,錢就入到你的存摺裡。比如,台灣50(0050)就符合這樣的條件。
分析3:部分賣出
關於「脫手」,還有另一個問題是:哪個可以「部分」賣出,提領一部分的現金到口袋呢?
房地產無法這麼做。買一間房子,你沒辦法「部分賣出」。比如,賣掉廁所,或者賣掉廚房,然後繼續擁有其他空間。這行不通,沒有人會這樣跟你交易。誰會跟你買一間,位於你家客廳旁的廚房,或者位於你臥房中的廁所?一個公寓單位,無法賣出其中一小塊,只能整間一起賣。
股票或基金就可以。我們可以把手上持有「總市值」的一小塊「部分賣出」,換取現金在手上。比如,持有1,000萬的股票,可以賣掉50萬市值的股數,保留其他950萬不動。
(關於賣出資產的一小塊,部分獲利入袋,還可參考:自住房漲價,該高興嗎?)
分析4:持有耐心
我們或許都曾聽過這樣的成功賺錢故事:某某人在某處買了房屋、土地,後來這筆房地產漲價,讓他賺了30%、50%,甚至100%、200%之類的。這類房地產賺錢的故事聽多了,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買房地產很容易賺錢。
然而,各位可曾想過,這些人買進房地產之後,「持有」多久呢?是像台灣散戶玩股票,買了一天、兩天就賣掉嗎?通常不是的。多數買進房地產賺錢的人,至少都「持有」好幾年。看清楚了嗎?買賣房地產賺大錢的周期,是用「年」為單位,很多都長達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的。
同樣的,我們或許也都聽過很多人說,買股票賠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我聽過賠掉上億的。
一樣的思考,各位是否有進一步去了解,這些股票賠錢的人,他每一次買進股票之後,是「持有」多久呢?大多數的台灣散戶,買賣股票的周期,是用「天」為單位,甚至用「小時」、「分鐘」的。對他們來講,持有一個月可能就已經是長期了。
持有房地產與股票的「二十年」,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人總是習慣於,持有房地產二十年、三十年,認為這是正常的、應該的。但是,股票如果持有超過十天,就覺得太久了。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或許與前述分析2的「脫手時間」有相關性:越容易脫手的,人們往往越沒有耐心等待與持有。
靜下心來想想,持有房屋的二十年,與持有股票的二十年,這兩者的二十年,有什麼不一樣嗎?持有房屋的每一天,都讓你天天開心?而持有股票的每一天,都讓你猶如身處火爐之中,痛苦難熬嗎?
無論持有任何資產,你的耐心都不該有差別,這樣才是正確的「長期」投資觀念。巴菲特曾說過,「不打算持有股票十年,你連十分鐘都不要持有。」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持有房地產」的周期單位,也用「幾天」或「幾小時」來計算,還會這樣人人都賺大錢嗎?那就很難說了。
進一步地思考:如果「持有股票」的周期單位,跟房地產一樣是用「二十年」或「三十年」來計算,那一大堆賠錢的人,會不會反而變成賺錢了呢?
從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尚稱自由的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等)來觀察,房地產與股票這兩種資產,用二十年以上的觀察期來看,普遍都是增值的。但是,存房二十年,跟指數化存股二十年相比,可不見得存房真的比較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