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面向 用保險張開長照防護網

高齡少子化,長期照顧成個人與家庭風險

 高齡少子化,長期照顧成個人與家庭風險

上班族小娟年邁的母親,因中風而需長期照顧,她花了很大的心力,安排照顧計畫與人力。面對這一切,她不禁擔憂起來,每月都要支出3~4萬元的照顧費用,現在一時應付的過去,長期下來這筆費用從哪裡來?二是自己也可能會因生病、意外而需長期照顧,要怎麼面對相關的照顧與醫療費用?是要挪用過去辛苦累積的資產嗎?還是要仰賴兒女照顧,但可靠嗎?

台灣社會近年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除了勞動人口數降低,且因需要長照人口數不斷增加,勞動人口面臨的壓力愈來愈重。根據衛福部統計的資料顯示,2014年由6.3位15~64歲的勞動人口,共同負擔扶養1名65歲以上的長者,預估到2060年將由1.29名勞動人口扶養1名長者,他們身上的擔子將來愈來沉重。

然而明天與風險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尤其是長期照顧議題,不見得只會發生在高齡長者身上,年輕人也可能因生病或意外而需要長期照顧,因此提早規畫長期照顧,絕對是刻不容緩的大事,但該如何準備?臺銀人壽建議可從以下3個面向來思考:

●善用資源:1966專線減輕你的長照壓力
很多人都認為,長輩有長照需求,只能靠自己解決,目前沒有外部資源可仰賴。其實政府早在2008年,就提出「長照十年計畫」,針對失能老人及其家 庭給予實物或經濟上的補助。

隨著台灣人口不斷老化、長照議題日趨嚴重,2017年更提出「長照十年計畫2.0」,希望藉由擴展服務對象與照顧量,讓民眾更能放心在宅安老。臺銀人壽表示,有長照需求者撥打長照專線1966,善用長照2.0的資源,減輕自己與家庭面對的長照壓力。

●慎選工具:保險能抵禦風險,資產不受減損
政府資源只是基本保障,無法百分百滿足民眾需要的長照服務,仍要靠自己準備。臺銀人壽表示,趁年輕時提早幫自己規劃長期照顧保險,才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保費負擔,並能預防將來面臨長照所需花費龐大資金。

臺銀人壽指出,保險是轉嫁長照風險相當適合的工具,保險是未來的防護傘,可轉移風險發生所造成之損失。而且累積資產的商品很多,像是定存、股票、基金等,都能資產成長,但當人生面臨風險與意外時,這些資產卻無法提供額外的保障。

保險商品是最適合用來轉嫁長照風險的工具,優點是購買保險所需的費用少,但面臨不同造成長照風險的原因,都能給予一定的保障與扶助。

臺銀人壽溫馨提醒 規劃長照險留意4件事

透過保險轉嫁長照風險,臺銀人壽建議,規劃時最該留意以下幾件事:
1.保障是否完整:長期照顧需要長期抗戰,據統計國人一生長照需求時間約7.3年,因此最重要、一定要具備的給付項目,即是每月定期給付的保險金,通常會設有給付上限,例如最多給付192個月,上限是愈高愈好。另外當長期照顧狀態發生時,是否先給付一筆保險金,支付當下所需開銷。

2.保費是否有去有回:有的長照保單,除提供一次與分期給付保險金,還會設計保費返還機制,讓保費有去有回。基本上,有保費返還機制的長照險,保費一定較無返還來得高,保費有去有回,適合有資產傳承需求,或是想留一筆錢給家庭子女的族群;至於收入有限的小資族,或是責任較輕的單身族或頂客族, 則可選擇無返還的長照險。

3.是否有豁免保費:豁免保費被視為「保險的保險」,當長照狀態發生,且符合豁免保費的條件時, 保戶不必再繳交續期保費,但保障仍可延續。

4.認知長照功能特色:長照與失能照顧險有別於早期醫療、癌症、重大疾病及傷害險等之保險範圍,著重發生長期照顧所需生活扶助與看護費用,因此需規劃符合自己未來預計長照相關費用的保障額度。

最後臺銀人壽提醒,規劃保單後也要定期檢視,項目包括每月定期給付的保險金夠不夠?若保障不足, 市面上有沒有新的險種可以補強?

另外也必須思考留給家人的保障夠不夠?提早規劃、定期檢視,才是能否減輕未來面臨長照風險所造成壓力的重要關鍵。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