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先後任職於台灣金融研訓院、文化推廣教育部美股老師。在銀行服務過上千位客戶多年後,發現投資潛藏著一套邏輯原則,並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套獲利理論。你覺得投資獲利很難嗎?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真正難的是操控高達百億與千億的資金,與追求每年20~30%的高報酬率。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如果你的金額與報酬率沒有要求那麼高,你會發現,只要掌握訣竅,美股獲利比你想像穩定容易。
這和另一本書的內容驚人的一致。
另一本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是:《金錢的靈魂》
這本書的作者很特別,她是個生長在現代社會的美國人,同時也是全球「反飢餓計畫」的執行長。因為這個身分,她需要向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募款,然後去幫助那些「剛開始學習什麼是錢」的民族。
閱讀這本書時,我很震驚。「錢」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長在城市裡的我,什麼東西都要錢。世界大多地方也是如此。我身邊有幾位富裕的朋友,所以還算能想像「極度富有的生活」。但是「一個沒有『錢』這個概念的社會」?喔~那完全在我的認知以外了。
而透過「差異」,總能讓我們更明白一些事。就像黑夜與白天、冬天與夏天。也就像我們這些普通男人,和金城武和貝克漢的差別。(如果全世界都長得像他們那樣,那就一點都不稀奇了對吧。)
所以,書中對「沒有『錢』概念的社會」的描述,讓我大幅醒覺了「我如何被錢影響著」。我如何因獲利而自滿、又如何因虧損而焦慮;而這一切上沖下洗的心情,都破壞了投資紀律。當我更明白這些影響的起因,就能漸漸把錢看得更淡一點。妙的是,因為沒把錢看得那麼重,漲跌反而更不會影響心情,投資結果就更好了。
而我們有了這些發現和醒覺後,就可以回頭來更深入使用《多少才夠?》的工具......
為「理財方式」帶來的快樂評分
(這邊的「理財方式」泛指所有的理財,包含花錢、投資、生財管道等)
這就像品管一樣。如果我們把「金錢」想成「材料」,「理財方式」想成「工廠的設備」, 那「快樂」,就是成品。
當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為何快樂」後,就能回頭來檢視各種理財方式,為他們帶來的快樂評分。然後,就能更對症下藥、更把錢花在刀口上,讓錢帶來的快樂極大化。就像改善生產線的效率一樣。
我舉一個自己檢視「花費」的經驗。以前,我很喜歡跟朋友吃居酒屋,聚會幾乎都約那裡。可是,居酒屋一點都不便宜,每個月都花不少錢在上面。
當我學會「為快樂評分」後,就來細細檢視「吃居酒屋」帶來的快樂。假如一項開支的滿分是十分,對我來說,「吃居酒屋」幾乎有六到七分。
可是這六到七分的成分是什麼?再進一步檢視下去,我發現,這六到七分的快樂中,有四到五分是來自「跟朋友相聚」。「吃美食」只有一、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