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千元跟朋友吃居酒屋很快樂?200元簡餐也做得到,為什麼要花大錢

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先後任職於台灣金融研訓院、文化推廣教育部美股老師。在銀行服務過上千位客戶多年後,發現投資潛藏著一套邏輯原則,並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套獲利理論。你覺得投資獲利很難嗎?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真正難的是操控高達百億與千億的資金,與追求每年20~30%的高報酬率。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如果你的金額與報酬率沒有要求那麼高,你會發現,只要掌握訣竅,美股獲利比你想像穩定容易。

啤酒 居酒屋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我們都知道「投資心理」很重要。不管學到多厲害的技法,要能成功用出來,得依賴扎實的心理。所以,有志投資的朋友,無一不在「投資心理」上下足功夫。

而隨著功夫日深,我們會漸漸發現,「投資心理」,根源於「對錢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錢』這個東西」、「『錢』是如何牽動我們的喜怒哀樂」。

如果我們能更清楚自己對錢的看法,更清楚「『感受』和『錢』之間的牽連」,那在股市上下起伏、心情隨之擺盪時,我們就會更明白當下感受的起因,進而更沉著以對、更能遵守投資紀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

更棒的是,隨著內省越來越深,我們還能逐漸改善生活中其他跟『錢』有關的層面,像是調整花錢的習慣等等,全面改善理財模式。

然而,該如何開始內省呢?有兩本很棒的書,都提供了方向和工具。第一本是《多少才夠?

這是澳洲知名理財顧問寫的書,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從「如何更快樂」開始的理財書。大多數投資、理財書籍都強調「如何更有錢」,卻少有書籍從「如何更快樂」出發。

為什麼「如何更快樂」這麼重要?因為,我們投資、工作或做生意,追求的從來不是「有錢」,而是......

有錢不是目標,「快樂」才是

(本文的「快樂」, 不單指「開心、興奮」等轉眼即逝的快樂,而是包括「自由、滿足、安全感、成就感」等更深層的正面情緒。)

只是大多數人(包括我),都認為「更有錢 = 更快樂」,於是我們追求金錢。

所以,談論「如何更快樂」更直指核心、更深入問題的本質。

認定「更有錢 = 更快樂」會有危險,我們可能會盲目追求金錢、陷入無盡「與周圍比較」的漩渦;也可能會因為想要「更有錢」,而被不肖金融人員用「高獲利」誘惑,投資危險的商品;或因為想要「高獲利」,而承擔超出能力的風險,搞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不償失。

但是,認定「更有錢=不快樂」也很荒謬,畢竟沒人會以「毫無存款」為樂。「存款」和「完善的理財規劃」,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進而提升快樂。

那麼,「更有錢」和「更快樂」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釐清:

「我們如何更快樂?錢又能幫上什麼?」

「更快樂」是主角,「更有錢」則是幫手。

如果我們能深切明白這個主從關係,那麼,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我們就會以「自己能承受」、「符合生活節奏」為主,「獲利多寡」則變成次要的考量。

有趣的是,因為投資方式符合生活節奏,所以反而更能遵守投資紀律。原本看起來較慢的投資方式,反而因為遵守紀律,能持續累積複利,最後獲利更多。

此時,財富跟快樂相輔相成,就變成像下圖這樣:

圖片重繪自《多少才夠?》
圖片放大

這和另一本書的內容驚人的一致。

另一本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是:《金錢的靈魂

這本書的作者很特別,她是個生長在現代社會的美國人,同時也是全球「反飢餓計畫」的執行長。因為這個身分,她需要向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募款,然後去幫助那些「剛開始學習什麼是錢」的民族。

閱讀這本書時,我很震驚。「錢」對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長在城市裡的我,什麼東西都要錢。世界大多地方也是如此。我身邊有幾位富裕的朋友,所以還算能想像「極度富有的生活」。但是「一個沒有『錢』這個概念的社會」?喔~那完全在我的認知以外了。

而透過「差異」,總能讓我們更明白一些事。就像黑夜與白天、冬天與夏天。也就像我們這些普通男人,和金城武和貝克漢的差別。(如果全世界都長得像他們那樣,那就一點都不稀奇了對吧。)

所以,書中對「沒有『錢』概念的社會」的描述,讓我大幅醒覺了「我如何被錢影響著」。我如何因獲利而自滿、又如何因虧損而焦慮;而這一切上沖下洗的心情,都破壞了投資紀律。當我更明白這些影響的起因,就能漸漸把錢看得更淡一點。妙的是,因為沒把錢看得那麼重,漲跌反而更不會影響心情,投資結果就更好了。

而我們有了這些發現和醒覺後,就可以回頭來更深入使用《多少才夠?》的工具......

為「理財方式」帶來的快樂評分

(這邊的「理財方式」泛指所有的理財,包含花錢、投資、生財管道等)

這就像品管一樣。如果我們把「金錢」想成「材料」,「理財方式」想成「工廠的設備」, 那「快樂」,就是成品。

當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為何快樂」後,就能回頭來檢視各種理財方式,為他們帶來的快樂評分。然後,就能更對症下藥、更把錢花在刀口上,讓錢帶來的快樂極大化。就像改善生產線的效率一樣。

我舉一個自己檢視「花費」的經驗。以前,我很喜歡跟朋友吃居酒屋,聚會幾乎都約那裡。可是,居酒屋一點都不便宜,每個月都花不少錢在上面。

當我學會「為快樂評分」後,就來細細檢視「吃居酒屋」帶來的快樂。假如一項開支的滿分是十分,對我來說,「吃居酒屋」幾乎有六到七分。

可是這六到七分的成分是什麼?再進一步檢視下去,我發現,這六到七分的快樂中,有四到五分是來自「跟朋友相聚」。「吃美食」只有一、兩分。

但是,我很喜歡看電影!電影院的大螢幕和聲光效果,都能給我很高的享受!也有個四到五分!

同時,我也很想多存點錢,「多一些存款」帶來的安全感,也有個三到四分。

所以,原本一餐居酒屋要花1,000塊,帶給我的快樂是七分。

在我檢視了快樂後,我可以改跟朋友約一餐兩、三百塊的簡餐,再拿三百塊去看電影,把剩下的四百塊存下來。

這樣一來,原本1,000塊只能帶來七分的快樂,現在卻能帶來「跟朋友聚會(五分)」、「看電影(五分)」、「多存點錢(四分)」,總共十四分的快樂!同樣的錢,帶來更多快樂了!

最後:

其實這樣的內省,可以擴展到金錢以外的所有層面。包括時間、友情、愛情、工作等等,來全方位提升快樂。畢竟,我們要的不是功成名就、達成夢想,而是更深邃、更扎實的快樂。財富、甜美的愛情、宏大的夢想,都是追求「更扎實快樂」的工具。

這條路絕非一蹴可幾,我們得終其一生的不斷內省。「內省」也一點都不速成,但卻可以帶來更徹底的改變。只要我們持之以恆,持續內省個一到兩年,我們一定能發現自己從內而外的成長,享受更深的成就感。

本文獲「百舜的美股&投資專欄」授權轉載,原文:這兩本書,教會我比「投資心理」更重要的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