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先後任職於台灣金融研訓院、文化推廣教育部美股老師。在銀行服務過上千位客戶多年後,發現投資潛藏著一套邏輯原則,並擅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這套獲利理論。你覺得投資獲利很難嗎?其實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難,真正難的是操控高達百億與千億的資金,與追求每年20~30%的高報酬率。但對一般民眾而言,如果你的金額與報酬率沒有要求那麼高,你會發現,只要掌握訣竅,美股獲利比你想像穩定容易。
我們都知道「投資心理」很重要。不管學到多厲害的技法,要能成功用出來,得依賴扎實的心理。所以,有志投資的朋友,無一不在「投資心理」上下足功夫。
而隨著功夫日深,我們會漸漸發現,「投資心理」,根源於「對錢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錢』這個東西」、「『錢』是如何牽動我們的喜怒哀樂」。
如果我們能更清楚自己對錢的看法,更清楚「『感受』和『錢』之間的牽連」,那在股市上下起伏、心情隨之擺盪時,我們就會更明白當下感受的起因,進而更沉著以對、更能遵守投資紀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投資之道。
更棒的是,隨著內省越來越深,我們還能逐漸改善生活中其他跟『錢』有關的層面,像是調整花錢的習慣等等,全面改善理財模式。
然而,該如何開始內省呢?有兩本很棒的書,都提供了方向和工具。第一本是《多少才夠?》
這是澳洲知名理財顧問寫的書,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從「如何更快樂」開始的理財書。大多數投資、理財書籍都強調「如何更有錢」,卻少有書籍從「如何更快樂」出發。
為什麼「如何更快樂」這麼重要?因為,我們投資、工作或做生意,追求的從來不是「有錢」,而是......
有錢不是目標,「快樂」才是
(本文的「快樂」, 不單指「開心、興奮」等轉眼即逝的快樂,而是包括「自由、滿足、安全感、成就感」等更深層的正面情緒。)
只是大多數人(包括我),都認為「更有錢 = 更快樂」,於是我們追求金錢。
所以,談論「如何更快樂」更直指核心、更深入問題的本質。
認定「更有錢 = 更快樂」會有危險,我們可能會盲目追求金錢、陷入無盡「與周圍比較」的漩渦;也可能會因為想要「更有錢」,而被不肖金融人員用「高獲利」誘惑,投資危險的商品;或因為想要「高獲利」,而承擔超出能力的風險,搞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不償失。
但是,認定「更有錢=不快樂」也很荒謬,畢竟沒人會以「毫無存款」為樂。「存款」和「完善的理財規劃」,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進而提升快樂。
那麼,「更有錢」和「更快樂」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個問題來釐清:
「我們如何更快樂?錢又能幫上什麼?」
「更快樂」是主角,「更有錢」則是幫手。
如果我們能深切明白這個主從關係,那麼,在選擇投資方式時,我們就會以「自己能承受」、「符合生活節奏」為主,「獲利多寡」則變成次要的考量。
有趣的是,因為投資方式符合生活節奏,所以反而更能遵守投資紀律。原本看起來較慢的投資方式,反而因為遵守紀律,能持續累積複利,最後獲利更多。
此時,財富跟快樂相輔相成,就變成像下圖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