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稅壓垮房市的真相?「幕後推手」張金鶚一次曝光始末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房貸房仲貸款

我的好朋友曾經分享一個「討海人vs.炒房客」的動容故事。19歲的楊斯來自南台灣小鎮,父親是討海人,從小到大父子倆見面的次數少之又少。因為父親要把握從晚春到仲夏的飛魚季,等到秋天還要抓住上天的恩賜,順著一批又一批的黑潮,把抓得的母烏魚取下魚卵,趁天還沒亮送到廟埕前拍賣。

討海人冒著風雨、忍受寂寞,在擁擠的漁船思念家鄉與孩子,但家人能否豐衣足食,還得看老天爺賞不賞臉,好的時候一年賺400、500萬元;但漁獲量差時,一年收入只有100、200萬元,扣掉買船的貸款,只能清苦過日。

楊斯的大伯比較有錢,經過朋友介紹,大伯到台北先是當房仲,後來見買賣房子轉手可以賺錢,於是當起投資客,拿著祖父留下的遺產約1000萬元,買下1間總價3000萬元房子,隨心所欲地出國享樂、打高爾夫球,不用辛苦地工作,而5年後再以4000萬元賣出,輕鬆賺進1000萬元,而這5年他繳的稅金僅60萬元,實質稅率不過6%。

相較之下,楊斯父親以5年賺進1200萬元計算,減去免稅額與扣除額後,父親應納135萬元稅款,實質稅率約12%。「為什麼努力辛苦工作的討海人,與輕鬆炒房賺錢的投資客,命運卻天差地別?」楊斯深深覺得不公平,他義憤填膺地說:「為什麼我們的稅制是在懲罰努力工作的人,卻鼓勵受薪階級加入投資房地產的行列……。」

台灣因房地產的持有稅及交易稅過低,以致房子從原本「居住使用」為主,變成當前全民瘋狂的「投資工具」,以致排擠了有住屋需求的一般購屋大眾,許多人的薪水苦追不上高漲房價,因為擔心再也買不起房子,最後不得不加入「拚房」行列,殊不知,未來卻很可能「賠上」一輩子的幸福。

台灣金融業放款在不動產不斷上升,且比重超過3成,從2009至2012年間,銀行見房地產在相對高點,當時若非百大企業或上市上櫃公司員工,想要取得高額貸款與低利率並不容易;反之,坐擁多間房產,賣1間屋、賺1年薪水,不用努力工作就能獲取金錢的投資客,卻能從銀行獲取較低利率及較高成數房貸,借錢炒房且繳很少稅。

2016年3月華南銀行遭檢調主動偵查後才發現,在大台北地區某分行遭犯罪集團在102年11月底至104年2月期間內,向華銀超貸房貸34件、金額達5.2億元,並已產生逾放2.7億元。

再言重一點,台灣房價2009年以後漲翻天,金融業難辭其咎。因為金融機構放款讓投資客取得低利貸款,再拿大眾的錢去炒作房市,甚至給予企業家或公司更優惠的貸款條件,讓他們有利可圖。更誇張的是有些公司老闆利用公司資金買房、炒房,然後老闆個人享用公司豪宅,炒房賺錢落入個人口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頂新集團的魏家炒作「帝寶」豪宅。2009年魏家打著「鮭魚返鄉」旗幟,約花了13億元陸續買進9戶帝寶,就在頂新爆發假油事件成為眾矢之的,甚至被立委踢爆魏家「買房零自備款」,這件事也得到央行的間接證實,央行指出頂新房屋貸款達8成,但1成多的自備款卻利用無擔保借款,以致貸款成數高達99%。

央行進行糾正後,銀行雖追回超貸部分並將總貸款成數壓低至7成,卻已無事於補,因為頂新絕對不是唯一,房價早已一飛沖天。這件事只證明了:「有錢人或富豪透過買房、存房、炒房,賺取大批資本利得,讓人痛恨的是,他們不用從自己口袋掏錢,占盡一般大眾存款戶的便宜。」

雙張會 良善立意反被誣為打房怪手

對於房地產我始終認為應該以「居住使用」為主、「投資賺錢」為輔。當然,一項政策的執行有其利,必有其害,在權衡得失的過程,為了避免提高持有稅,而傷害大多數的一屋族的稅賦,也曾想過該如何求取平衡點。

因此,雖然一方面提高多屋族持有稅,但另一方面我希望降低自住客持有稅,逐漸讓稅賦達到公平合理,不過,一開始就面臨何謂「自用」與「非自用」的難題,中央又是如何規定?

仔細研究後,發現舉凡房屋稅、地價稅、遺產稅或銀行優惠貸款等,很多優惠條件都牽涉自用與否。怪的是,中央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各主管單位對「自用」的定義各唱各的調,部分採取「使用用途」、部分是「總歸戶」的概念。為此,我特別打電話希望面會財政部長張盛和,希望中央釐清對「自住」定義,並給予明確規範。

然而,就在面會的前一周,張盛和部長在立法院備詢時主動爆料「下周將和張金鶚副市長面會」,這一爆讓「雙張會」提早一周在4月18日曝光,也讓部分媒體有了炒作「雙張將共商打房大計」的想像空間,而房屋稅的議題整整延燒快半個月,讓我實感意外與驚訝。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