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隨著聯準會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可能將進一步升值,美元債券的價格則料將下跌,而美元資本的流向可能一如二○一三年夏天那樣逆轉。
隨著美元債券價值下跌,這些債券的發行者將被迫拿出更多本幣做擔保品。這會擠壓現金流,促使資本支出下跌。本幣貶值,將使這些公司承受更大的壓力。背負重債的非金融企業可能因此破產,危及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地債權人。
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什麼政策啟示?啟示之一是,如果企業獲准在海外舉債,政府對資本流入的管制將幾無作用。另一啟示是,貨幣方面的調整,將暴露出幣別錯配的問題。雖然一如IMF指出,這種調整對管理我們這個波動的世界至關緊要。最重要的是高所得國家要恢復正常的貨幣環境,同時避免導致全球動盪,將是十分棘手的事。
聯準會QE收傘,新興市場資金大失血——新興經濟體資金流入概況
圖片放大
趨勢觀察2》
看中國經濟:失速將比預期猛烈
「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那很可能是投資過度、產能過剩,且投資報酬正在下跌。」
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應付全球經濟尋求新平衡狀態的調整,還包括適應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的嚴重放緩。
新興經濟體在危機爆發後表現優異,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表現優異。
二○○八年爆發的危機,讓淨出口不再是中國經濟重要需求來源,而中國政府馬上意識到此一變化。那麼,什麼取代了淨出口?
中國緩成長,打翻一船新興經濟體
中國政府的應急方案,是藉助信貸膨脹大量增加投資,使得投資毛額占 GDP的比率增至近五○%。與此同時,二○○七 至二○一二年間,民間消費占中國GDP的比率保持在三五%左右,以所有其他經濟體的標準衡量,這都是極低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