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真的跌完了?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來源:CarlMilner@flickr,CC BY 2.0
圖片放大

2014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第一場風暴又製造新名詞,原本的投資新希望新興市場(EM=Emerging Market)突然變成 Emergency Market(急症市場)。

為什麼變成急症?先來看看這些國家病急投醫的結果!

1.誓言捍衛外匯儲備!阿根廷央行升息至逾十年來最高水位
2.亞洲第3大經濟體系印度的央行28日宣布,把基準再回購利率由7.75%調升至8%水平
3.在里拉匯率重摔至歷史低點後,土耳其央行力抗政治壓力,土新其央行28日召開緊急會議,宣佈將該國隔夜貸款利率從7.75%上調至12%

簡單說,這些國家處理匯率貶值的作法就是提高利息,吸引外資買入,但這是一招飲鳩止渴的自殺行為。

1992年,金融大鱷索羅斯和英國央行之戰,正是最好例子。當時,索羅斯放空英鎊,而英國政府為了與之對抗,也是同樣推出升息政策,但過高的利息反而陪葬了英國經濟,而當經濟走衰,貨幣更沒有強勢的理由,就這樣大不列顛官員們傻傻的走入了索羅斯圈套:借力使力。

1997年,索羅斯轉戰香港,當時索羅斯一手放空港幣,一手放空港股,當香港金管局也祭出升息穩住貨幣時,港股反而成了殺戮戰場,九七回歸變成97魂歸。最後還得中國政府動用外匯存底,進場買進港股,才穩住股市,而這些買入的股票後來經過多年才轉成指數型ETF才得以處理。

面對投機客撤出,動用外匯存底或者升息來穩住市場,這樣的招數只適合有大量外匯存底或者資本帳盈餘的國家,但包括土耳其、印度,都不具備這些條件。

這些都是過去因為美國、歐洲經濟式微,全球外資只好出海到這批荒土砸錢開墾,但當本土市場因為生產力提升和長期通縮使得勞力成本下降時,新興市場反而因為高通膨和高工資,成為撤資最佳理由。

經過十多年,類似劇碼又在重演,這批「急症市場」能出其制勝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只能衷心祈禱:天佑EM。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