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保險,一定要買?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保險
來源:StockMonkeys.com@flickr, CC BY 2.0
圖片放大

保險
來源:StockMonkeys.com@flickr, CC BY 2.0
圖片放大

關於保險,很多人的感覺是這樣的:不知道該不該買某個保險,雖然知道可能發生疾病或意外,但機率又不見得很高,買了保險卻沒拿到理賠,錢好像就白花;但是又不希望真的出事。

在風險管理學中,不同的風險,有不同的發生機率,每一種風險產生的損失幅度或金額也同樣有差異。影響所及,就是對應不同的風險,有不一樣的避險方式。

哪種「保險」一定要買?

第一種風險:發生機率低,損失金額也低。像是被美工刀割傷手,或是家中窗戶被從外面打過來的棒球砸破。這種型態的風險,一年中發生的次數屈指可數,損失的金額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可以負擔,所以平時不太需要為這種風險做太多避險措施。這又稱為「風險自留」。

第二種風險:發生的機率高,但損失的金額卻不會很高。像是小感冒,或洗碗的時候不小心打破碗。這種型態的風險,要彌補的金額不高,但因為發生次數多,累積起來可能也是一筆費用。所以平常就要採取行動,預防這些風險發生,比方說,留意天氣的變化、適時添加衣物、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等;如果覺得陶瓷餐具容易打破,可以改為不鏽鋼餐具等。

因為發生機率高,所以「避險」的成本相對來說就比較划算,但還不必用「保險」來轉嫁。就好像沒有人會想買「感冒險」,與其繳保費,不如控制自己不要感冒。

第三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雖然很低,但損失金額很高,這種風險才最適合用保險來轉嫁。例如一位30歲男子,按照內政部的統計,死亡的機率只有萬分之八,但是如果這個男子肩負養家責任,對一個家庭來說,死亡的損失相當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