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致富》買小套房不如投資增值地!

看公告買地 小工程師5年滾出上億身價

一份動輒數百頁的公告,你會跳過或認真看?看兩位變身「田橋仔」的平凡上班族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透過追蹤公文買地致富。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他們的致富密碼,正是一年一千多篇看似無趣又枯燥的政府「都更地」公告,「這些公告,就是投資土地的『藏寶圖』。」莊曜誠說,「政府坐莊,明白告訴你接下來要開出什麼。」

這些由政府主導的「都市更新」計畫,不管是「市地重劃」還是「區段徵收」,都是把原本老舊、落後的地區,經設立捷運車站等方式,再造更新為商圈或住宅區,而地價往往也跟著翻漲好幾倍。

二○○六年,原本互不相識的許芸融與莊曜誠,一起進入目前市值約一千億元、台灣前三大晶片設計公司當工程師,兩人相差十歲,但同樓層、同梯情誼讓他們特別聊得來,打趣說「感情比老婆還要好」。

一聊起來才發現,待過幾家知名電子公司的許芸融,就學時父親經商失敗,全家窮困潦倒到只能窩在豬圈裡;比較年輕的莊曜誠出身南投埔里,老家是九二一大地震時房屋全倒的受災戶。

也因此,貴為「科技新貴」的兩人壓力沉重,投資過股票,試著想脫離財務上的困境,年輕的莊曜誠甚至為了規避風險,把辛苦存下的第一筆十萬元全拿去買雷曼兄弟連動債,隔年(二○○八年)爆發了金融海嘯,血本無歸。

眼看股票這條路似乎走不順,許芸融把腦筋動到當時的台灣首富國泰集團身上,研究它到底為何能成為首富?他發現,從國泰建設到集團銀行、保險體系,拿到錢之後,就在全台灣買地,倍數翻漲的土地是它主要獲利來源。兩人於是下定決心效法首富,轉而投資土地。

一開始,看報章雜誌找蛛絲馬跡,到工地圍籬抄下施工單位、甚至是環保署等的聯絡電話,就這樣一一打電話去問工程進度,但都不得其門而入;也找過不動產仲介,甚至去土地標案、公聽會現場找資料,再一步步往上追到了政府單位。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