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散戶靠分析師報告買股,最後往往賠錢?資深法人交易員點出3個癥結點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分析企業的分析師所做的這些報告並不是針對散戶,而是旨在提供給法人。負責分析某家企業的分析師,會比市場上的任何人都更了解該企業和所屬產業。無論是哪種背景,分析師都會有自己負責的板塊,且集中分析該板塊所屬公司。即使有些人會貶低他們,但終究沒有市場參與者能比他們更了解那些公司。

以結論來看,我們應相信並遵循他們的分析。既然如此,為什麼有許多投資人明明是根據他們的分析資料去進行投資,卻往往虧損大於獲益?這邊大概有3個問題點需要思考:

1.獲悉報告的時機點

比起在股價不好的時候,立刻撰文推薦未來發展性不錯的公司,分析師更常在股價開始上漲、出現供需時才發表報告。更差的狀況是,當他們找到好公司且抱持充分信心時,會先將資料提供給身邊的法人,等到法人買進且股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布正式報告給大多數的投資人。換句話說,我們是在股價已經上漲後才接收到報告的資訊。

買賣時機也很重要。由於公司分析報告中的目標股價大部分為12個月的遠期資訊,區間並不短,股市在這段期間內可能發生很多事件。比如說,明明是家好公司,原本投資它應是正確的決定,可是它的股價卻因市場突然崩盤,也跟著大幅下跌。國際和國內經濟在12個月的期間,可能出現急遽的變化,從而改變公司的未來發展。或者是,報告中呈現的雖然是12個月遠期指數,但由於因應供需和市場局勢發展,也可能會發生:股價在短短1個月便飆升,甚至超過目標股價的狀況也有可能發生。雖然分析師的分析並沒有錯,然而投資收益方面卻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因此,分析師們時常會說,投資時機是看投資人各自的判斷。

2.市場局勢

前段敘述的分析師主要分析企業價值和提供投資時機,但他們並未同步研究市場局勢,市場上另有專門分析市場局勢的分析師。因此投資人須同時研讀市場局勢報告和企業分析報告,常用術語有「基本面」和「情緒」。儘管企業再怎麼好,市場如果暴跌,股價就會隨之暴跌。儘管企業再怎麼好,若所屬產業景氣不好或是相關產業股出現賣壓,股價就會下跌。即使企業的現狀和未來都備受看好,但卻因為市場局勢、產業狀況、供需等原因而下跌時,分析師會如此形容:「雖然『基本面』並無受損,但『情緒』上並不好。」

3.材料的事前反映

時常在分析師的推薦報告公布後,被推薦的股票反而出現賣壓,以致股價下跌。市場流傳著很諷刺的一番話,「當推薦報告出爐的那天,就是要賣出的時候」。根據效率市場假說,對股價會產生影響的所有材料都會反映在股價之上。我們應視其為,分析師掌握的股價上漲材料已經反映在股價,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這是因為報告同時包含了未來的成長,因此只要提出材料,股價應該會給出反應。股票投資人總是致力於獲取資訊和材料,不過為什麼每當利多報告出現時,股價卻反而下跌呢?雖然理論說明了這是材料的事前反映,但到頭來,終究還是供需的問題。投資人必須假設,自己所獲取的材料與所看到的報告,已經被其他的投資人事先得知,而且已經買進持有。所以當報告問世,股價暫時暴漲後,會在高點出現拋售,股價自然會下跌。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分析師的報告呢?讓我們來思考,能夠克服:時機、市場局勢與材料的事前反映問題的方法。當以未來成長做為基礎的12個月遠期推薦報告發布後,投資人必須仔細閱讀內容,甚至可以親自訪問該公司或是和股票負責人對話,以評估報告的真實性、客觀性與可信度。而後,隨著我們研讀各項報告所累積的知識,便能事先選擇適合投資的股票,亦即打造專屬自己的投資池。股票投資的基本流程是,先分析市場局勢,再選擇主導市場的產業,也就是產業週期不錯的類別,然後投資其中的代表個股。就算是在自己投資池內的股票,如果偏離市場局勢和產業類別的選擇,就不該進行投資。另外,在自己的投資池中,如果已經事先在各產業領域中分別先選定好幾檔股票,就可以隨時投資適合該時期的個股。而不會犯下以下的幾種錯誤:一味聽從別人的說法、只會關注股價的走向、投資自己不太了解的企業。也不會在報告一出爐,股價大漲的同時追買,或買進產業狀況不佳的個股。

分析師的報告應該用來選擇想要投資的公司,而不是當作買進股票的依據。分析報告應是我們用來打造投資池的材料,實際買進須由市場局勢、產業現況以及供需來判斷。

延伸閱讀
你也聽過「專家選股不如猴子射飛鏢」的說法嗎?資深法人交易員:比起運氣,這件事更重要
想保持冷靜投資,卻總被股價漲跌動搖心志...要提高獲利機率,你需要練習對抗人性本能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