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要賺,不是看過去績效就好...少評估這3項指標,下跌時再哭都來不及

Mr.Market市場先生,出自於班傑明‧葛拉罕的著作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中譯 :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提到的一個虛構人物。
他是葛拉罕最喜歡的一則虛構人物,每天都會造訪投資人,提出買賣股票不同的價格。Mr. Market給的報價大多時候都很合理,但偶而也會非常的瘋狂,投資人可以自由地決定是否買賣或者完全忽略他給的報價,即使拒絕,Mr. Market也並不介意,明天他仍然會再次登門造訪,再次提出不同的價格。
葛拉罕的這則寓言提醒投資人,不該把Mr.Market在市場中隨興的報價當作股票真實價值。然而當這位市場先生犯傻的時候,投資人要勇於從中獲利。投資人若不想參與其中,則應該緊閉大門,別受市場先生的報價干擾,只需領取股利和受益於企業成長即可。
部落格:http://www.rich01.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r.Market.tw
基金要賺,不是看過去績效就好...少評估這3項指標,下跌時再哭都來不及

要如何判斷一檔基金是否值得投資?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如何閱讀基金月報上的資訊,以及基金績效與持股該怎麼看,
這篇文章市場先生會介紹幾個買基金時,
最常用來評估風險的3個指標:夏普值、標準差、Beta值

為什麼要看風險指標?
先談談基金經理人的操盤思維

為什麼不是看基金過去績效就好,還要考慮這些風險指標?
在開始談指標之前,
市場先生想先告訴你一些基金的重要觀念。
思考一個問題:基金經理人跟個人投資者,在規劃投資策略上有什麼差別?
我認為最核心的差別有2:

1. 基金經理人追求的是相對報酬
對共同基金經理人而言,他的目標是戰勝指數以及其他基金,而不是追求絕對報酬。
換句話說,當年指數如果賠10%,而基金經理人只賠5%,
即使結果是虧損,對他而言也是覺得「成功了、贏了」。
賠錢卻代表成功?這是因為共同基金的操作有很多限制,
但對投資人而言,賠錢當然就是賠錢。
而跟同類基金比較也是同樣問題,
如果某檔基金是A類基金的第一名,績效卻輸給B類基金的最後一名,
這檔基金的經理人應該覺得自己很優秀,
但對一般投資人來說,B類基金應該更有吸引力。

2. 基金經理人追求的是「最小波動」下的相對獲利成長
因為基金經理人的收入是來自基金管理費,基金規模越大獲利就越多。
規模要變大就要成為人人都喜歡的基金類型,
大多數基金投資人的天性極度的風險趨避,都是喜歡獲利、不喜歡虧損,
因此即使基金年報酬率20%,但中間上上下下波動太大、風險高很多人都會受不了,
持有不到夠長的時間就會受到擔心和恐懼影響,最終只會贖回在賠錢的位置,
這樣長期下來基金規模當然就大不起來,基金也就生存不下去。
上面這兩項原因,對個人理財來說我認為有好有壞,
它做出了一些犧牲和妥協,換來一些人們需要的安全感。

波動高就是風險高
市場先生比較不喜歡用風險這個詞,對我來說波動是波動風險是風險,
但在學術上或業界基本上談到風險就是在說波動。
可閱讀:投資風險是來自「不越定性」還是「虧損」? 理工科系與商管科系的答案完全不一樣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
有時候獲利變少但波動(風險)變小的投資策略,
會不適合某些族群,例如年輕人,
但很適合另一群人,例如已經沒有薪水收入的退休者,
單看報酬率高低選基金通常只適合投資生涯還很長的年輕人,
對大多數人而言,考量到波動性才能真正對基金做出比較。
今天談的這3個指標夏普率、標準差、Beta值,就是考慮波動性的評估指標,
其中夏普率重要性比較高,其他兩個數字參考就好。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