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多歲大叔身上,看台灣的未來商機:一個案子,讓背債逃到中國的他,3年內變年收千萬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

這些東西你可以想像,台灣現在的學校在商業導向下,應該沒有人在教了,新興國家如中國,由於起步時間比較接近現在,也很少人接觸這一塊,可是20~30年前的台灣技職教育裡就在教這個,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個20多年前從高雄工專畢業的人,會突然這麼吃香。

過去以來,台灣的出口商業模式從承接外國代工單開始,從最早的台灣代工OEM,完全照著外國人的要求施作,透過本地的低成本賺取利潤,後來形成ODM,和客戶共同設計甚至是台灣設計讓客戶挑,來增加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在這個大前提下,大量製造、降低成本再配合上良好的品質管理,就成為了台灣企業在國際上立足的優勢。問題是當中國掘起,用3成的價格、7成的品質來搶佔市場時,台灣廠商就陷入了和之前所有先進國家傳統產業一樣,前退二難的局面,因此你就聽到了工商大老急呼台灣政府要有更多的獎勵政策、更多的優惠政策,去幫助他們在國際戰場上作戰。

但問題來了,台灣政府因為長期的不當租稅政策,其實早就窮到靠北,根本沒有太大能力撒錢,再者,台灣政府資源本來就不可能和中國相比,這就像如果光靠陸軍廝殺,台灣就算投入舉國的人力,也不可能拚得過中國一樣,然後呢?你就聽到了累到快死的經濟部長和上至工商大老、下至ptt網民的酸言酸語:「台灣政府缺乏產業政策」。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代 布袋和尚《插秧偈》

台灣的產業該怎麼走?是該傾力投入高科技,創造出前人未見的新技術?還是乖乖作為一個創新技術的價格破壞者?是該竭盡所能地大量生產來爭取訂單?還是鎖定一些量小利高的單子來作?坦白說,這是個沒有標準,也沒有單一答案的題目,由於受到傳統教育的思維,我們都很習慣不是A就是B的答案,或是我們只想找到一個答案,就可以解決所有現有問題,但其實現實世界中,光有大樹沒有草皮,還是野草橫生沒有大樹深根的土地,都是一樣危險的。如同網友說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波到來的災害是什麼,只有多元化才能確保生命的延續,這篇的道理亦是如此。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如果台灣還要繼續透過良好管理,來大量生產和壓低成本的老路子,很明顯未來會愈來愈辛苦,量小質精,甚至是國際大廠不敷營業利益退出市場的產品,(很多歐美大廠停產某產品,不表示這項產品是賠錢的,而是毛利可能會拖累公司平均毛利等因素)而開發中國家不屑或沒有能力生產的,說不定才是台灣企業的利基。台灣一向有很好的勞工和高素質的教育體系,但是這幾年由於朝向「高科技」的一面倒,台灣的黑手技職體系卻日趨沒落,不要只是一味向前,往後看看,說不定這才是台灣的真商機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