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能入股聯發科?年金怎麼改?

搶先開問》林全談五大火線議題

經濟學博士出任行政院長,組閣前夕與本刊會面,暢談他對經濟問題的原則與立場,精彩內容一次曝光。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四十四歲時,林全進入政府,從台北市財政局長、行政院主計長到財政部長,他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守財」,控制預算、嚴防赤字,延續他的小政府立場。即使面對陳水扁開出擴大老人年金的總統選舉支票,他當年的回應也很精明,他說,政策面他會尊重行政院的決定,但就預算面,「能否執行,要看找不找得到財源。」

面對林全兩手一攤,當時民進黨上下奔走設法,後來想到從公益彩券原本要撥給國民年金(當時尚未成立)的盈餘,先分配給老人年金用,這才兌現了選舉政見。

卸下官職走入民間
向中間靠攏,看不同價值

但十年官場經歷下來,林全的立場也不是鐵板一塊。政治實務上要處理不同群體的利害分配問題,遠比單純的經濟學教科書複雜。從他恢復民間身分後所發表的言論,可見其主張由右派漸往中間靠攏。

例如,林全曾在媒體專欄批評馬政府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經濟的發展困境,在於競爭力不足,而非市場自由度不夠。」但他又指出,「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可能只是缺乏市場價值,卻具有社會價值,例如農業或傳統文化產業。這些產業不應該,也不容許被淘汰。」相較他早年質疑農業保護和補貼造成全民負擔,立場已有調整。

民進黨智庫的財經學者中,林全仍較偏向小政府主張。像蔡英文三月上旬產業之旅所提出,新政府研擬成立「類主權基金」,以帶頭投資創新產業,智庫人士指出,其實早先內部討論時,林全是較為質疑的,因為政府不易管控被投資公司。但團隊中有人躍躍欲試,他不忍潑太多冷水,同意在數百億元規模的範圍內「先試試看」,與團隊其他成員提出的數千億元規模差一大截。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