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財報 看穿庫藏股買盤陷阱

買庫藏股護盤被視為股價特效藥,但比起看短線跟買,投資人應看清公司現金流、ROE,才能掌握長期走揚趨勢。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以IBM的做法為例,即使實施庫藏股,企業獲利表現仍要繼續維持正成長,否則市場不埋單,股價也難止穩。
以IBM的做法為例,即使實施庫藏股,企業獲利表現仍要繼續維持正成長,否則市場不埋單,股價也難止穩。
圖片放大

美國升息在即,造成金融市場動盪,也重挫近期台股,不少上市櫃公司又大動作實施庫藏股,期待護住股價。但從美國企業大量庫藏股的效果來看,錢撒出去越多,股價卻持續低迷的比比皆是,庫藏股已經不是萬靈丹了。

獲利衰,每股盈餘卻增
微軟長期ROE沒上升反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上市企業今年前三季實施庫藏股總金額飆破5千1百億美元,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高,其中買最多的企業是蘋果,其次是微軟,第三與第四多則是高通與美國國際集團(AIG)。

從結果論來看,今年以來(截至12月11日),只有微軟股價這段時間內漲幅優於那斯達克指數,其餘的漲幅都比指數少,特別是高通落差更超過30個百分點。但為什麼被市場認為是舊科技時代名詞的微軟,居然會比稱霸當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蘋果、高通表現更好?

原因可能跟庫藏股有關。因為根據研究機構FactSet統計,近一年微軟總共買回逾3%庫藏股,今年第三季獲利雖較去年同期衰退1.3%,但每股盈餘卻年增3.1%;且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微軟2015年會計年度(截至六月底)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僅14.36%,遠遠低於兩年前的30%。

股價和獲利表現沒有呈現正相關,玄機其實藏在財報裡。

據會計算法,當上市公司自市場上買回自家公司股票時,公司資產負債表「資產」項下的現金流出會減少,同時資產負債表「權益」(資產=負債+權益)也會呈現「庫藏股」做為權益之減項。等公司註銷之前所買回的股份時,減少流通在外股數,進而提高公司財務數字,例如:每股盈餘、每股淨值、股東權益報酬率等。

簡言之,庫藏股是讓盈餘分配的分母變小,藉此提高績效。但如果分子,也就是企業獲利能力或現金流持續萎縮,會因為當企業買回庫藏股時,其他投資人或者企業高層持續賣出,供給大於買盤,股價自然會不斷破底。

另外,由於庫藏股是拿公司現金買股票,等於也是一種支出,間接降低企業其他研發支出能力,長期而言並非好事。

股數變少,股價未必漲
惠普、IBM股價仍處低點

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對此就提出批評指出,「有些企業用在實施庫藏股的資金太超過,花在有助於長期營運成長的投資反而投入太少。」

最明顯例子,就是惠普和IBM。根據路透報導,惠普(HP)前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任職近六年期間,公司獲利為120億美元,卻斥資140億美元購買庫藏股。她的兩位繼任者也都在短暫的接掌期間買回大量庫藏股,惠普股價目前卻是處於十年來低點。

另一家企業是股神巴菲特最大持股的IBM。它同時發放股利和實施庫藏股,2005年以來,花了1250億美元實施庫藏股,超過同期間的研發投資,其股價今年卻創下五年來新低。

上述案例顯示,影響股價關鍵,不完全靠減少流通籌碼就可讓股價上揚。那麼企業究竟該怎麼做才對?或許可以參考麥當勞的案例。

營收下滑,獲利率拉高
麥當勞改加盟股價創新高

面對速食業市場越來越艱辛,麥當勞在2014年5月除了宣布庫藏股外,還重新調整營運模式,計畫在2016年底前把1千5百家直營店賣給加盟商,主要位於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台灣市場今年六月也開始調整。

這做法幾乎是財務導向。從財報分析,麥當勞直營店營業利潤率僅個位數,但若是收取授權金模式,營業利潤率可高達逾八成;換言之,麥當勞是往創造更多現金流的模式移動,而非只靠紙上作業美化數字。因此,關掉直營店雖讓營收下滑,但拉高獲利率對股價才是長期利多,麥當勞十二月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多少反應出新政策下的市場預期。

搭便車,先認清兩重點
穩定現金流與走揚ROE

以台灣現況來說,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的結果大多像惠普和IBM,亂象甚至更多。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