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瑞典媽媽這樣教孩子學理財:準備兩個撲滿,一個是「快樂存」、一個是「開心花」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錢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聖誕節將至,超市紛紛賣起各式包裝的薑餅及巧克力,這天小志先生下班時帶了兩盒包裝特別的薑餅及巧克力餅回家,說是同事女兒的班級為了籌募畢業旅行基金而販售的。

在瑞典,國小畢業旅行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除了大家一起參與行程的規畫討論外,還要提前募集自己的旅費,像是配合節慶販售餅乾、聖誕花圈,或是幾個班級聯合籌辦募款園遊會,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自製三明治、餅乾、麵包、果醬,再準備茶點及咖啡到園遊會販售,既能達到募款的目的,老師及家長們也有機會餐敘,聯絡感情;也有人舉辦跳蚤市場,販售家裡不需要的二手物品,然後把所得作為畢業旅行基金。

從小養成「有付出才有所得」的觀念,讓孩子不但有規畫行程的自主權,還必須額外付出心力來賺取自己的旅費,這樣一來,孩子會有一種「我長大了」的被尊重感,還可以透過實際規畫,學習到如何策畫活動,更能體會到爸媽賺錢不容易。我也相信,辛苦付出後的旅行,會比旅行社精心安排的行程,讓他們更加難忘,也更具教育意義。

想要的,自己想辦法買

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夏天時會看到國小三、四年級大的小孩,在農場裡採草莓,然後再分裝成小盒到市區大廣場上販售,他們說兩個月下來,收入可觀的話能賺到兩萬克朗(約9萬台幣)。朋友家鄰居的孩子也會趁假日幫鄰居的叔叔阿姨們除草來賺取零用錢。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瑞典青少年多半在上大學後就不再跟家裡伸手要錢的原因,他們很早就學會經濟獨立,不是申請獎助學金,就是趁暑假時找短期的工作來賺取日常生活的開銷。

和瑞典的父母一樣,我跟小志先生都不是那種「喜歡嗎?爸爸媽媽買給你」的父母。我們在做各種家庭性採購時,喜歡帶著孩子共同參與討論。要買除草機、電視或吸塵器等家用品,我們會一起研究DM、上網比價,也會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如何取捨、選擇,或是怎麼計畫消費(存多久錢再買,或是等到折扣季再買),並預留一些選項讓孩子參與(像是購買物品的顏色)。孩子在參與過程中知道怎麼比價、存錢、計畫性消費,也就比較能夠掌控自己的欲望,不會有衝動性消費的行為產生。

從生活中建立孩子的理財觀

在我們家,因為孩子們從小就跟著我「讀」超市的DM,又有許多採買的實戰經驗,多年下來,他們對於數字的多寡及金錢也相當有概念。

我通常會用貼近於生活經驗的例子,來教導他們。他們在選擇自己的禮物時,問我199克朗貴不貴?我就會說:「那可以讓你在IKEA吃13次兒童餐」或是「你得幫阿姨除十次草才能賺到」,以具體的形容詞幫助他們理解金錢的價值。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