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保守,又不想只做定存》該怎麼投資才對?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提出這些風險,不是要嚇阻大家將自己的儲蓄做定存以外的安排,而是定存以外的金融商品,不管是保險業務銷售的投資型保險、年金險、儲蓄險;銀行理專銷售的外幣定存、雙元貨幣或是債券基金,這些「類定存」金融商品都沒有辦法完全取代定存,而有其特別的風險存在。加上業務員有賺取佣金或手續費的誘因,所以不見得會很誠實的告知消費者這些風險,所以最終承擔風險的還是消費者自己。但是因為對風險的認知出現資訊落差,往往就造成消費糾紛或詐騙事件。

「保守的投資人」理財之道

「保守的投資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怕損失的人,唯一的作法就是把錢存在銀行就好,不要做任何投資。這樣做唯一要承擔的風險就是如果通膨高於利率,則購賣力會逐漸減少,但是比起本金拿去投資而承受動輒一兩成的損失,這樣的風險相對來講還是相當小的。

第二,不希望自己承擔太大的波動,只要持有至少兩種走勢不相關甚至是負相關的資產就可以了。像是股票和債券就是很好的例子,通常股票下跌,債券就上漲,於是就能減輕總資產的波動。

要注意的是,波動的風險無法完全被抵銷,甚至市場極度恐慌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拋售所有的資產而只想持有現金,所以像是金融海嘯時,股票、債券一起下跌,這是投資人一定要承擔的風險了。無法承受,恐怕就會被嚇到把手中資產都賣在最低點。如果是這樣的投資人,其實還是定存就好。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