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ota_photos@flickr, CC BY-SA 2.0
我的信箱中,常常出現類似這樣的問題:「您好,我是一個保守的人,但是銀行定存利息實在太少了,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投資可以建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約一個小時左右的溝通,才能準確提出適合對方的建議;且大多數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能也沒有清楚思考過,自己夠瞭解自己嗎?到底要的是什麼?
因此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常常茫然到處找答案,就算遇到能提出解決方案的人,也不見得會去辨別好壞,大多就接受了,所獲得的結果卻可能跟自己真正的需要天差地遠。
「保守的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從銀行所做的風險屬性測驗所得到的結果嗎?是的話,那麼我建議就忘掉吧!因為這種風險屬性的測驗沒有參考性,不然大家可以試試看,在股市大漲之後做測驗,跟股市大跌之後做測驗,出來的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其實,投資人對「風險」的感受是一種不斷變化的情緒,就像是平常可能都很好睡,但是如果在深夜一個人看完恐怖片,可能就睡不著了。大多數人在行情很好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的變成「積極型」投資人,在股災發生時又變回「保守型」投資人。
報酬與風險的關係
再來要瞭解的一個觀念:高報酬的投資一定要承擔高風險,但是風高險的投資卻不見得一定會提供高報酬。所以當你認為定存利率「太低」,那麼在想要獲得更高一點的報酬之前,請先想清楚自己願意承擔多少的風險來換?
例如有的人認為台幣定存的利率很低(一年期1.345%),外幣的定存利率比較高(澳幣一年期2.15%),但是最近一年台幣升值了7.38%(編按:本文撰於2013年),結果存外幣定存,就因為匯率而損失了定存利率,這就是沒有意識到匯率的風險。
又例如有的人因為定存利率太低,又也不希望承擔行情的漲跌波動,所以就買了儲蓄險,結果隔年急需用錢而不得不解約,卻只能拿回三成的本金,這個損失甚至比買股票遇到股災還要大。陷入解約就損失,不解約又缺錢的兩難處境,是沒有意識到流動性的風險。
{DS}
提出這些風險,不是要嚇阻大家將自己的儲蓄做定存以外的安排,而是定存以外的金融商品,不管是保險業務銷售的投資型保險、年金險、儲蓄險;銀行理專銷售的外幣定存、雙元貨幣或是債券基金,這些「類定存」金融商品都沒有辦法完全取代定存,而有其特別的風險存在。加上業務員有賺取佣金或手續費的誘因,所以不見得會很誠實的告知消費者這些風險,所以最終承擔風險的還是消費者自己。但是因為對風險的認知出現資訊落差,往往就造成消費糾紛或詐騙事件。
「保守的投資人」理財之道
「保守的投資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怕損失的人,唯一的作法就是把錢存在銀行就好,不要做任何投資。這樣做唯一要承擔的風險就是如果通膨高於利率,則購賣力會逐漸減少,但是比起本金拿去投資而承受動輒一兩成的損失,這樣的風險相對來講還是相當小的。
第二,不希望自己承擔太大的波動,只要持有至少兩種走勢不相關甚至是負相關的資產就可以了。像是股票和債券就是很好的例子,通常股票下跌,債券就上漲,於是就能減輕總資產的波動。
要注意的是,波動的風險無法完全被抵銷,甚至市場極度恐慌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拋售所有的資產而只想持有現金,所以像是金融海嘯時,股票、債券一起下跌,這是投資人一定要承擔的風險了。無法承受,恐怕就會被嚇到把手中資產都賣在最低點。如果是這樣的投資人,其實還是定存就好。
{DS}
第三,如果20年內有可能用到那筆錢,千萬別買20年期的儲蓄險,這是避免自己落入流動性風險的陷阱。
真正保守的投資人,不是去逃避所有的風險,而是要努力去瞭解每一個理財行為背後所可能出現的風險。就算定存也有風險,所以要完全規避風險是幾乎不可能。但是認識風險,才會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
越是保守的投資人,越要清楚瞭解自己的個性,投資理財的目標,以及各種投資工具的風險,這些功課除非聘請一位不賺佣金只收顧問費的專業理財顧問,其他人很難能夠提供幫助。
其實這就是理財與投資真正應該學習的功課,不是每天看盤就能讓自己的投資低風險、高報酬,更不是每天看財經新聞就能讓自己的投資功力越來越高強。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投資市場上,理應是越老的菜籃族越會賺錢。但是,實際看來並非如此。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