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暢旺!台灣50大企業獲利將創10年新高,6項風險仍需注意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中華信評表示,由於今年出口暢旺加上企業獲利與現金流改善,台灣前50大企業今年整體EBITDA有望創調查10年來新高,但後續仍要留意疫情發展、半導體產業供給過剩等6大風險。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台灣子公司中華信評今天線上舉行「2021年台灣信用焦點」發布會。

中華信評表示,台灣大型企業今年獲利能力普遍有所改善,受惠出口大幅成長,台灣前五十大企業現金流、獲利大幅提升,負向評等展望將持續減緩,預期企業強勁獲利可維持到2022年,但不同產業可能會有落差。

中華信評預測,今年前50大企業的整體合併稅前折舊攤銷前獲利(EBITDA)將較去年同期成長16.6%,增幅略低於2020年的19%,在同一期間,平均EBITDA利潤率可能會從去年的15.1%提升至16.2%。整體而言,今年EBITDA與EBITDA利潤率都是調查台灣大型企業最近1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中華信評分析師許智清表示,今年前50大企業的信用結構從去年來已經略微增加,因為遠距辦公與學習推升台灣企業電子產品的強勁需求,疫情也帶動電子商務與其他業務的成長。台灣過去一年相對強的病毒防堵措施也使製造業與營建業活動免於嚴重中斷,同時維持國內需求。

不過,中華信評也示警6項風險。最大風險還是這2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發展,雖然疫苗持續接種,但變種病毒仍具高度不確定性。第二是半導體產業為提升產能在全球積極投資,但是長期可能造成供給過剩,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到2023年間浮現問題。第三為科技產業競爭依然激烈,特別是來自中國科技供應鏈的競爭。

中華信評也提到,美國與中國大幅增加產能恐使化工產業供過於求的情況惡化;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外溢效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以煉油、化學品、鋼鐵業、發電業影響最多,目前因為有強勁需求,業者多數可把成本轉嫁給下游客戶,但如果未來狀況反轉,仍可能造成衝擊。

今年以來新台幣堪稱是「最強亞幣」,中華信評認為,目前看起來主要科技產業利潤率仍大幅成長,但坦言台灣半導體產業確實受匯率影響相對明顯,因為成本是新台幣計價,但是產品售價是美元計價,如果新台幣未來持續大幅升值,對科技業影響可能會更明顯,但最終影響程度仍要看市場當時供需狀況而定。

中華信評選定前50大企業作為台灣產業樣本評估,其中有近半數為大型科技公司,其次為化學業、再來是交通運輸業。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