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負債累累,為何不可能破產,美國人日子還過得比台灣人好?

台灣最大國際商品部落格主編,曾任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財訊雜誌、今周刊、天下雜誌、非凡周刊等媒體特邀財經作者。專長為全球人口結構分析與統計、各國總體經濟和趨勢分析、波浪技術分析、全球外匯系統、美股ETF商品操作。著有《看線圖輕鬆賺外匯》、《看線圖高效率賺外匯》、《自主投資之鑰》。
個人部落格:http://blog.moneydj.com/joe/

17世紀末英格蘭銀行的英鎊利率和債券殖利率

圖片來源https://goo.gl/V19oMf
圖片放大

但英國政府撐住了,因為光榮革命後,新建立的憲政體制,大幅削弱英國王室的特權,英國王室難以賴帳,產權風險大幅降低,英國政府不容易爆發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國庫券持有人只要拿著券,就可以到英格蘭銀行和英國財政部兌現,營業時間隨時可以兌現,在那段低潮期,散戶大眾沒有一窩蜂擠兌,英格蘭銀行的資金周轉沒有出問題,風險下降,散戶信心強勢回歸,國庫券價格逐漸回升,殖利率下降,投資人也沒有一窩蜂把國庫券拿去繳稅,英國財政部也撐住了市場衝擊,因為發出的國庫券如果回流到稅收系統,那就會影響英國憲政制度。

雖然剛發行時會出現貶值拋售,但國庫券價格波動成為有利可圖的交易標的,市場對於國庫券的接受度增加,投資人相信英國國庫券仍有價值,英國政府違約機率低,在次級市場買進國庫券以後,希望等待價格反彈再轉手賣出,從英、法、荷到普魯士逐漸流通交易,荷法大約在同一時期也發行類似債券,法國竟妄想用憲政制度不完善的海外殖民地當作擔保來發國債,下場可想而知,英國的做法最成功,因為英國政府的信任度最好。

1692〜1910年英國政府淨負債佔GDP比重(%)

資料來源https://goo.gl/JM4CTT
圖片放大

英國政府發行國債之所以成功,其實具備很多要素,雖然它不是最領先的金融技術,但它將國家憲政制度和國債發行的銜接磨合做到最好,國債反映了「法治」的價值,原來把政府的權力做好規範,政府凡事都講信用,那麼發出的「紙鈔」也能具備法律規範,支撐起整個國債發行。

接下來超過100年的時間裡,英國債務大幅增加,因為對持有國債的投資人來說,在英國政府執政下,國力不斷增強,對外戰爭攻城掠地頻繁出現,讓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這兩間巨型融資公司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自然一直增加,這些海外殖民收益回到英國政府,投資人持有債券,穩定收息,等於可以一同發財,即使倫敦金融市場的基礎利率一直下降,1740年代,大量英國人民依然願意持有國債或公司股票,穩定獲得3.5%以上債息收益,英國政府持續和融資公司進行債務重組,壓低國債和國庫券的發行利率。

這也是英國國力為何蒸蒸日上的主因,英國不僅不缺錢,相反的,借錢的成本還更低,在其他國家,戰爭會消耗人力和國庫,破壞以後還要再花錢建設,打到最後窮兵黷武,法國王室在18世紀中葉,對外借款利率至少7%,但對英國來說,戰爭打贏就能獲得經營權,持續性獲得收益,全歐洲的投資人紛紛拿錢投資英國發動侵略,英國財力源源不絕,卻越打越有錢,19世紀初,英國政府負債佔GDP飆升到200%了,英國也沒有破產,反而發展成日不落帝國。

經過200多年金融技術演進,加上現代化的憲政體制運作越來越穩定,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政府運作高度穩定性,發行債券出現倒債的機率相當低,除非發債時的情勢相當差,債務國為了不讓自己籌款的成本大幅飆高,那就會採取破產,然後和融資機構進行債務重組,企圖從談判妥協中取得更好的發債籌碼,如2009年破產的冰島,但像美、日、英、歐元區等經濟體質更佳的已開發國家,會發生違約倒債的機率更低了,甚至對它們來說,只要國家經濟穩定成長,債務穩定膨脹其實不是壞事。

追根究柢,投資人願買進美國債券,主因是因為債券價值不會大貶值或違約,風險相當低,甚至美國經歷次級房貸後,長達數年的時間都處於極低的基礎利率,但即使發債成本這麼低,美債在市場上的買氣依然不減,因為美國有能力繼續維持景氣長期擴張,美國整體國力反映美國的高信用額度,只要美債不違約,保證債務人的權利,美債價值就不會損失。

即使美國國債持續攀升,反映在金融市場頂多是美元貶值,而不會是美國破產,只要美國沒有衰退,在現今低利率環境,發債成本相當低,以債養債來擴張經濟和國力,反而效率很高。

用個簡單譬喻,單純以借款者和借出者來區分,債務國和債權國的身分很明顯,歐、美、英、日債務比重高,看來是沒錢的奴隸,亞洲的中國、南韓、台灣、中東,政府負債相對低,看來像是有錢主人,但實際上,高度負債不代表國家沒錢,只是財富藏於民,用債務槓桿去擴張經濟,可以用天然資源或廉價勞動力去買債,也不代表國家很富有,看看歐、美、英、日和中、韓、台、中東的民間生活品質、工作時數、實質購買力,這才真正展現誰是主人,誰是奴隸,奴隸煩惱主人向自己借錢借太多了,萬一破產怎麼辦,這實在是杞人憂天。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