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Feel 股感是以普惠金融為核心的財經平台,全新上線筆記影音,透過影音介紹民生熱議與投資理財知識。股感透過資訊設計讓用戶產生興趣,透過客製化學習系統引導用戶啟動投資旅程,下個階段我們將透過 Fintech 互動體驗輔助投資者進行交易決策,朝「實現互聯網金融場域」目標前進。
而Howard Schultz認為,融合一些義式文化的名詞是星巴克體現品牌獨特性的戰略。美國學者Bryant Simon在他的著作《Everything But the Coffee》寫道:「顧客相信,他們手裡的星巴克大杯拿鐵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和品位,即便是多花錢他們也願意。」
星巴克的戰略不同於麥當勞和Dunkin’ Donuts的低價、快餐戰略,而重在營造浪漫的體驗氛圍。但當杯型事件這樣的類似問題成為普遍現象,星巴克可能面臨難題。
擴張過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星巴克在人們的印象中首先是一家咖啡烘焙店、第二重身分才是咖啡連鎖店。
1980年代初,Howard Schultz加入星巴克之後,他卻堅信公司能夠在保證高定位的同時,實現迅速擴張。1980年代中期,因為與星巴克創始人不和(他未能說服創始人相信公司能成為全球連鎖品牌),Howard Schultz 一度離開公司。直到1987年,他從創始人手中收購了星巴克控股權以及17間門市,開始了自己的擴張計劃。
1998年~2008年間,星巴克咖啡店的數量從1886家成長到1萬6680家。星巴克的目標是成為顧客辦公室和家兩點一線之間的第三個目的地。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卻遭到不少諷刺。
1996年,星巴克的門市當時只有700家。美國NPR電台節目「All Things Considered」就在四月以愚人節開玩笑的方式宣布,「星巴克要打造一條貫通大陸的咖啡漿管道 (transcontinental coffee slurry pipeline)」。
2000年,美國諷刺新聞網站洋蔥新聞(Onion)曾有過「星巴克在自家洗手間開店中店 (New Starbucks Opens In Rest Room Of Existing Starbucks)」的諷刺頭條。
同年,美國知名動畫連續劇《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的某一集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主人翁Bart走進一家商場,抬頭發現每家店的招牌都成了星巴克。
這些搞笑的橋段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星巴克的潛在問題。新任CEO Kevin Johnson最近在接受美國網站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表示,新店的增速已超出了門市可服務員工的數量(能力)範圍。公司為了一味的擴張和股東回報,而放棄了常規的員工培訓和針對高階市場的戰略。
為了提高營運效率,門市開始採用高階自動義式濃縮咖啡機La Marzocco,而隨之而來的是咖啡品質的下滑,帶上了「速食」的味道。
Howard Schultz在他的著作《Onward》當中承認,危機通常來得緩慢而不露聲色,但卻會潛移默化地造成連鎖反應。2000年,他辭去了CEO的職務,但仍是公司董事會成員。
而此時,麥當勞等競爭對手嗅到了機遇的氣息,推出了類似的低價拿鐵等咖啡飲品。越來越多的人在反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花4美元買一杯咖啡」。星巴克作為連鎖咖啡巨頭開始經歷衰退期,到2008年終於陷入了低谷。
同年1月,Howard Schultz重新回歸,擔負起重燃顧客對星巴克熱情的重任。
2月,他宣布在3.5個小時內關閉美國所有7100家門市,重新培訓咖啡師如何製作出高品質的義式濃縮咖啡。
7月,星巴克關閉了600家業績不佳的門市。
在Howard Schultz的領導下,星巴克的門市開始回歸品牌根基,更換了濃縮咖啡機,在翻新後採用適宜當地風格的設計,變得更有「咖啡館的感覺」。從2008年年末至今,星巴克的股價已累計上漲超過1140%,門市數量在全球新增1萬家。
事實上,從那以後的星巴克並沒有再回到1990年代的高階定位,品牌進入了一個吸引各個階層消費者的時代。而定位中階市場,也恰恰成了星巴克陷入「兩面夾擊」的一個誘因。在隨後的數年中,星巴克的股價再次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門市客流成長也相繼開始放緩。
1992年7月,星巴克集團上市至今的股價走勢
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台灣人喝不到》超夢幻「獨角獸星冰樂」賣太好,星巴克其實很煩惱
本文獲股感知識庫、《華麗志 Luxe.co》授權轉載,原文:在快餐連鎖和精品咖啡的雙面夾擊下,這四大問題一直困擾著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