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股崩、貨幣跌》讓我們重讀1997亞洲金融危機的5大教訓

anue鉅亨網1999年創立至今,不只是間財經新聞媒體,也是一間協助投資人決策的科技公司,我們陪伴許多台灣投資人成長,一直深受投資人信任,2015年開始將創新能量聚焦於協助投資人獲得做出精準投資決策的資訊。我們相信透過科技與創新來重新定義金融產業,能協助投資人更快速精準地找到投資契機。

1996 年時亞洲國家的貨幣都與美元掛鉤,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南韓的經濟重挫,他們的貨幣兌美元都因此重貶了 50% 以上,如今亞洲國家的匯率都已經較為靈活。過去 1 年來,這些國家的貨幣雖也重貶,不過貶幅則僅有 15%。當然,美國聯準會(Fed)在 9 月或許仍會升息,這將使得亞洲國家如印尼的貨幣持續貶值,亞洲企業的美元負債成本將加大。原物料出口國也會面臨大宗商品物價持續下跌,壞債上升的風險,增添經濟下行壓力。

增加外匯存底

亞洲許多國家在 1997 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外匯存底不足,只得轉向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紓困。IMF 因此要求這些國家需執行撙節政策,一些評論認為這在當時加速了金融危機的惡化以及亞州政府的壓力。自從 1997 年以後,亞洲各國都開始增加外匯存底,確保有 15 個月可進口國外商品的外匯存底來面對各種危機。

避免經常帳赤字過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