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台新併彰銀》一次毀了兩間銀行和台灣名聲,財政部真是無能者的典範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攝影:程思迪/商業周刊)
圖片放大

台灣股市近期表現不佳,除了國際大環境和企業體質外,筆者認為最大問題就是官,就是官、官、官,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官員的心態正是導致台灣無法大步向前行的關鍵,這不是FTA可以解決,也不是簽了服貿就能改善,過去有新加坡政府當作正面案例,這幾天則有財政部官員當負面教材。

財政部在最近做了三件大事:

1、彰銀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財政部大勝台新金
2、有意放寬證所稅大戶條款
3、阻止IOI收購101股權。

先講結論:這三件事最大共同點就是,官員最大問題就是沒有中心思想,當專業被民意打臉,就開始操作民粹,最後拿法規和行政裁量權為民粹服務。

首先是,彰銀股東臨時會董監改選,過去幾年都吃癟的財政部不惜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收購委託書,最後在董事會中掌握3分之2席次,拿回彰銀經營權;財政部持的理由就是:當初賣彰銀給你,只有說當時可以給你一次經營權,並沒有說長期都是你的,就好像是你要跟一個女孩結婚,把房屋、財產都登記給她;等到婚後,女孩突然跟你說,當初我只是答應你那時候要結婚,不代表未來都要跟你在一起。

說實話,這種類似無賴的說詞,對於外商投資絕對是一大致命傷,因為現在的財政部根本就是忘記初衷:為什麼彰銀要賣股權給台新銀?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