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中國製鞋廠搶下75%以上的Nike訂單,但台灣Nike供應鏈朝高品質產品發展,掌握核心技術,不怕紅潮來襲。
圖片放大
一家Nike,在台灣捧出兩個股王,一是製鞋界的股王豐泰,另外一檔是紡織界的股王儒鴻。
哇!牛皮股變飆股
五年股價翻了24倍,變身紡織股王
豐泰股價在眾人驚呼聲中,二○一五年突破兩百元,然而在過去十多年裡,豐泰股價都在二、三十元徘徊,最低只剩十三.七五元,怎麼看都不像一檔大飆股;儒鴻股價走勢與豐泰如出一轍,向來都被視為萬年不漲的「牛皮股」,但股價從二十元起步緩漲,五年裡股價翻了超過二十四倍,寫下紡織股的傳奇。
它們從醜小鴨變成天鵝的背後推手,就是Nike。因為這四年間(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Nike的股價漲了接近兩倍。
「買Nike概念股,最重要的不是看公司庫存週轉天數,也不是淨利率,而是Nike的股價!」分析師均笑說,Nike與主要供應鏈的股價關聯度高,Nike漲就跟著漲,「Nike簡直是供應鏈股價的先行指標,跟著Nike股價買或賣就對了!」
Nike在台扎根約四十年,牽動台灣相關產業鏈的半壁江山。台灣製鞋三雄,包括豐泰、寶成和鈺齊,沒有一家不做Nike生意,豐泰更是專心伺候這位國際大客戶,八成營收來自Nike,換句話說,如果沒有Nike,就沒有豐泰。
至於紡織股,從上游到下游,宏遠、南紡、東隆興到儒鴻等,個個都靠Nike吃飯,據了解,儒鴻最大客戶就是Nike,比重超過一○%,正因手握Nike訂單,讓它股價衝破五百元。
把市場上所有主要「Nike概念股」集結起來,總市值約五千八百億元,總營收約為六千二百億元,甚至寶成、豐泰和儒鴻三家股票總市值,今年一度達到三千多億元,還超越台灣前三大電腦品牌廠華碩、宏碁和微星加起來的市值總和,靠著Nike運動風潮助攻,做鞋子衣服的傳統公司市場價值,竟然比做電腦品牌的科技公司還要高,等於為台灣產業變遷史翻了新頁。
嚇!手握四成鞋子訂單
大廠廠區內,都有一間Nike研發中心
凱基非科技產業分析師賴建安指出,Nike做一雙鞋,供應鏈可能超過三百家,光鞋帶就有五十家,台灣的Nike供應鏈絕不只是「市場看得見」的上市櫃公司。
其實,還有更多未上市的紡織和製鞋公司,他們藏身在台灣的中北部,默默的為Nike製鞋、紡衣,Nike對台灣產業的實質影響力,比想像中來得還要更大。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台灣產業鏈,Nike也不可能成為全球第一流的運動品牌大廠。
至今,Nike約有三成七的服裝訂單下給台灣紡織業,約四成的鞋類訂單交由台廠代工,要是有一天台灣Nike產業鏈全面「罷工」,Nike將有約四成的貨出不了。
Nike對於台灣產業的信任,足以把它最重要的「設計大腦」,都放心的交給台灣。在製鞋大廠的廠區內,都設有研發中心,內有專門研發Nike的部門,由Nike開發人員和他們共同合作,設計出全世界最棒的鞋子和衣服。
強!研發能耐遠勝中國
Nike執行長腦中「夢幻鞋」,七天做出
豐泰董事長王秋雄回憶,有一次Nike執行長帕克(Mark Parker)跑到台灣來,要求豐泰七天之內做出一雙鞋子,「鞋子的設計圖在哪裡?」「就在他的腦袋裡!」結果,豐泰花一天時間開模、兩天打樣,真的在七天之內就把帕克腦海裡的鞋子,給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