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蔡英文(右)與林全極有工作默契,未來在新政府搭檔,無須磨合期
圖片放大
民進黨二度執政的核心組合,相當「非典型」。
不但總統兼黨主席蔡英文,不是傳統抗爭型的綠營政治人物,她的首位閣揆,也不像陳水扁八年任內的五位閣揆,全都是政治性高於其他專業考量。無黨籍的林全,將出任蔡執政的「執行長」,他也是民進黨政府第一位財經閣揆。
「不需要跟民進黨一鼻孔出氣。」這是一年多前,林全剛獲聘為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時,對《商業周刊》記者說的話。當時他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很清楚:提供具體可行的公共政策論述,「不受民進黨既有框架的約束,除非 (民進黨)能說服我。」
如今,林全將從領導綠營智庫,進一步到領導綠色新政府。他仍能不受政黨競爭框架約束嗎?而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財經閣揆,如蕭萬長、陳冲,都是文官出身,林全則是台灣第一位經濟學博士、經濟學者背景的閣揆。他對經濟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什麼?
主計長、財長任期
守財防赤字,堅持小政府
二十八年前,《商業周刊》創刊初期,曾邀林全擔任主筆。當時他攻讀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後回台沒幾年,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副研究員,是不到四十歲的年輕學者。
回顧林全當時為《商業周刊》撰文的主張,相信市場效率、小政府的經濟右派傾向頗為鮮明。例如,他認為:「只要訂出客觀的遊戲規則,做個公正的裁判,政府的角色就算扮演好了;切忌政策搖擺不定,讓企業無所適從。」
他也提出土地政策的全面檢討,「土地的使用、持有,與轉移,均受到種種『違反市場經濟』的待遇。……土地的經濟利用受到嚴重扭曲。其結果則是土地炒作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土地徵收困難重重、地方財政收支惡化,及農業保護與補貼成為全民的負擔等。」
四十四歲時,林全進入政府,從台北市財政局長、行政院主計長到財政部長,他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守財」,控制預算、嚴防赤字,延續他的小政府立場。即使面對陳水扁開出擴大老人年金的總統選舉支票,他當年的回應也很精明,他說,政策面他會尊重行政院的決定,但就預算面,「能否執行,要看找不找得到財源。」
面對林全兩手一攤,當時民進黨上下奔走設法,後來想到從公益彩券原本要撥給國民年金(當時尚未成立)的盈餘,先分配給老人年金用,這才兌現了選舉政見。
卸下官職走入民間
向中間靠攏,看不同價值
但十年官場經歷下來,林全的立場也不是鐵板一塊。政治實務上要處理不同群體的利害分配問題,遠比單純的經濟學教科書複雜。從他恢復民間身分後所發表的言論,可見其主張由右派漸往中間靠攏。
例如,林全曾在媒體專欄批評馬政府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經濟的發展困境,在於競爭力不足,而非市場自由度不夠。」但他又指出,「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可能只是缺乏市場價值,卻具有社會價值,例如農業或傳統文化產業。這些產業不應該,也不容許被淘汰。」相較他早年質疑農業保護和補貼造成全民負擔,立場已有調整。
民進黨智庫的財經學者中,林全仍較偏向小政府主張。像蔡英文三月上旬產業之旅所提出,新政府研擬成立「類主權基金」,以帶頭投資創新產業,智庫人士指出,其實早先內部討論時,林全是較為質疑的,因為政府不易管控被投資公司。但團隊中有人躍躍欲試,他不忍潑太多冷水,同意在數百億元規模的範圍內「先試試看」,與團隊其他成員提出的數千億元規模差一大截。
未來主政作風不變
傾向保守,凡事先看風險
由此可知,林全未來主政,也會與他當年任官時作風相似:凡是要額外花錢的政策,他會傾向保守,拒絕舉債支應,找得到其他財源再推,或先縮小規模試行。
蔡英文在發布林全組閣時,特別提到他擅長在分歧的意見中,釐清問題的本質。其實蔡本人的思考專長也在於此,而且,林全還與她同樣具有謹慎、凡事先考慮風險的特質。
因此,這兩人的執政組合,雖不至於再如民進黨初次執政時,常有躁進之舉,但也不容易期待他們跨出大步,或快速前進。然而,台灣政府需要快步跟上國際的事,多年下來已經累積太多了。林全經常提到,解決台灣當前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提升產業競爭力,事實上,更關鍵的還有政府本身的競爭力。
當蔡英文強調林全的內閣不會只是「財經內閣」,更會是一個「改革內閣」、「溝通內閣」時,不免令人好奇,他們諸事求全、避免衝突的習慣,會不會讓新政府的財經、改革目標,老是停留在「溝通、溝通、再溝通」的階段?
【延伸閱讀】你要走向國際,政府就會幫你忙
準閣揆談產業政策》
在確認組閣前夕,林全與商周團隊會面,暢談幾個企業界關心的議題。他直率提出個人看法,以及新政府財經政策的思考原則。以下為訪談摘要:
Q1.台灣還要石化業?
石化業在台灣不要去跟韓國、中國大陸比「量」,而要看歐洲、日本石化業為何還能存在。日本和德國都讓國內石化業走向高質化,石化園區與都市融合,不排廢水、沒有汙染。新政府要讓大家知道,民進黨執政下只有這條路,你不走高質化,那只好讓新業者進來。否則高汙染的石化業繼續走下去,台灣不會成功的。
Q2.聯發科讓中資入股?
政府的目標很簡單,要讓台灣IC設計業走向國際。如果只是走向中國大陸,那會令人憂慮。因為中國大陸會培養自己的IC設計產業,不會讓你台灣的IC設計業超過它的。而且走向中國大陸、變成一個中資公司後,還能走向國際嗎?外國也許會對你設下市場障礙。所以前提是你的長遠策略是要走向國際,那政府就會幫你忙,再一起思考你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要怎麼搭配。
Q3.新產業舊官僚怎麼辦?
新產業出來,卻用舊法規去管,是很大的問題,可是要那些舊法規的人換個想法去管新產業,也很危險,因為他不曉得那是什麼東西。所以需要一個新的立法,讓新產業有較大空間去發揮。政府的眼光也要夠快,能看到新產業的機會。
Q4.年金改革出什麼菜?
如果沒有各政黨背書,年金問題很難解決,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矛盾在,改革一定會傷到每一個人,沒有加入的政黨也會代表其他利益團體,反對年金改革會議的結論。所以輿論一定要去要求各政黨都參加年金國是會議,先就幾個大原則達成初步共識,例如,先確定是不是要延長退休年齡、提前退休的人要不要少領退休金,如果有共識,以後就不要再吵這些事。先把原則問題確認,才有下一步。
Q5.長照政策會怎麼做?
國民黨長照政策是每年要花一千多億元辦保險,但長照產業都還沒有建立,保險開辦之後只能請外勞,那台灣長照產業永遠起不來。民進黨的做法是先找最需要的人先照顧,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利申請長照,這樣剛開始所需要的錢就不會很多,每年四百億左右,同時先把產業做起來,未來才有再推全民長照險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