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現任AIA Capital 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財訊雙周刊專欄作家。興趣是研究總體經濟,並從中發掘投資亮點。
這個定義比較能反應公司最近的表現,但是,它仍然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這並不是投資人真正想要的每股盈餘。為什麼呢?因為投資人真正在乎的,是公司未來的獲利前景,而不是已經實現的績效。簡單講,股價總是要反映未來。
於是,我們有EPS的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將過去兩季的EPS,去加上未來兩季的EPS的預測值。這一來就把未來性引進來了。
不過,既然承認投資是迎向未來,而非單純的延伸過去,那麼為什麼不更徹底ㄧ些呢?第四個EPS的定義就是使用未來四個季的EPS的預測值的總和。當然了,預測是有難度的,是要做大量的功課的,但是,這才是對投資人最有用的EPS,因為這才是真正在衡量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
接下來,我要來討論第二個概念,本益比。這是在描述投資人願意給這樣的獲利能力怎樣的評價,也就是要給這樣的EPS怎樣的倍數。
本益比的學問在於,它並不是每個行業都一樣。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長已經穩定下來,比較可預測,例如許多傳統產業,那麼投資人給的本益比也會相對穩定下來。通常,這個本益比在12~15這個區間。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技術與市場很新,未來有爆發力,但是這個成長的前景卻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時候投資人會給這類創新的公司更大的發展空間,給它比較高的本益比,也就是有成長溢價(growth premium)。因為現在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了。技術上講,成長股的本益比就會比較高些,例如在16~20這個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