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開始強調蔬食、健康概念的連鎖速食餐飲 Subway,在眾人都強調蔬食、生機、健康的時代「不進則退」反而顯得落伍,面臨消費者移情別戀,美國面臨大關店潮的窘境。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Subway 仍是全球門市數量第一的速食品牌,約 4.4 萬家門市勝過龍頭老大麥當勞,年營收雖然逐年下滑,還有 110 億美元水準。然而,這麼家大業大的企業,其實卻只是一個 17 歲青年借了 1,000 美元開店起家。
1965 年,17 歲的義大利裔美國青年佛瑞德‧德盧卡(Fred DeLuca)想上大學醫學系,為了未雨綢繆,支付未來醫學系驚人的學費,德盧卡找上家族的「長輩」友人,任職奇異(GE)公司的物理學家彼得‧巴克(Peter Buck)博士,向他借了 1,000 美元,表示想用來創業開店,用開店賺的錢來付學費。
1965 年的 1,000 美元,經通貨膨脹換算後,約相當於如今的 7,770 美元,再換算為新台幣,約 23.34 萬元。雖然不能說是一筆小錢,但是說要開店創業,實在仍是微不足道,德盧卡決定要開一家做潛艇堡三明治的小店。不過他根本不會做潛艇堡三明治,也對食品產業界一無所知,正常來說,彼得‧巴克博士借給他的錢只會血本無歸,變成呆帳。
但兩人還是興沖沖的開店了,由於彼得‧巴克博士出錢,才有了這家店,所以就取名為「彼得超潛艇堡」(Pete’s Super Submarines),但英文原文聽起來像「披薩陸戰隊」(Pizza Marines),會讓顧客搞混店裡賣的是什麼,於是兩人決定把店名改為「彼得 Subway」,最後成為「Subway」。由於德盧卡本來想當醫師,而巴克是博士,英文中醫師與博士同字,所以 Subway 的母公司就取名為「醫師/博士事業」(Doctor’s Associates)。
儘管兩人對食品業一竅不通,但憑著辛勤努力及誤打誤撞,竟然第一天就賣出 312 個潛艇堡,每個售價 49~69 美分不等,於是這個生意在創辦第一天就成為一項賺錢生意,雖然賺的錢並不是太多,德盧卡也真的用賺來的錢去念了大學,只不過,他終究進不了醫學系,最終是在 1971 年念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心理系畢業。
開公司輔導其他人
1974 年,兩人在第一家店附近開了首家分店,但頭兩家店獲利有限,直到第 3 家連鎖店選擇更好的店面位置,業績才開始大幅成長。兩人從這次經驗學到必需開店在顯眼的好位置,也明白行銷的重要性,此後 Subway 開始快速擴張。1978 年開設第 100 家分店,1986 年,前往巴林開設第一家美國以外分店,緊接著是加拿大,最後成為如今的全球連鎖餐飲巨頭。兩人還開設連鎖品牌公司(Franchise Brands)輔導其他人重複他們在連鎖餐飲業的成功。
2007 年時,《富比士》將德盧卡列為全美第 242 富翁,擁有 15 億美元財產;Subway 創立 50 年後,2015 年德盧卡因病去世,他的連鎖餐飲王國由妹妹繼承。德盧卡生前曾推崇他的創業夥伴,稱兩人共事 50 年從未爭吵,他打趣說彼得‧巴克「出了 1,000 美元開創第一家店,現在他有一半的財富,已經好幾年沒在工作了,他就是這麼聰明。」
如今 Subway 雖然面臨轉型關頭,但全球 4.4 萬家店面、年營收上百億美元的雄厚資源,讓 Subway 有充足的轉型迴旋空間;更讓人羨慕的是,這麼一家龐大的企業,竟然只是一個 17 歲小孩借了 1,000 美元,而且對產業一竅不通就經營起來;且彼得‧巴克傻傻借了 1,000 美元給一個啥都不會的小鬼,就這樣成了億萬巨富。
許多台灣人投資雷曼債、人民幣 TRF 血本無歸,金管會表示,人民幣 TRF 造成客戶淨損失高達新台幣 732.54 億元,這些投資人與其白白賠光,若當初願意傻傻借給年輕人 20 萬元,或許一切就會有所不同了呢?
How a 17-Year-Old With $1,000 Started Subway and Became a Billionaire
Subway’s store count shrinks for first time in company’s history
Fred DeLuca, restaurateur – obituary
本文獲「財經新報」授權轉載,原文:17 歲借 1,000 美元開店起家,創造年營收破百億美元 Sub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