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最近有篇文章《最熱賣投資型保單 8成虧損的秘密》指出:近期由類全委保單衍生的客訴,有增多的跡象。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憂心,「在我看來,現在的類全委,已演變得有點像2008年的連動債風暴,是隱藏在台灣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2008年9月15日雷曼投資銀行宣告破產,台灣共持有雷曼兄弟相關產品約800億台幣,波及數萬投資人,而類全委保單規模更大,據悉整體銷售業績已達2000億元以上。所幸這些保單是由28家投信公司管理操作,不會像雷曼兄弟連動債一樣風險完全集中在一家銀行,銀行破產讓投資人一夕間血本無歸的機率應該不高。
但這兩件事有個共通點:金融業者長期存在可能不當銷售的問題,部分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下買了這樣的商品,銷售人員如果以類全委保單的撥回機制當成固定配息,遊說客戶把它當成定存替代品,消費者以為買到的是穩定配息的商品,不知配息背後是種高風險的投資型保單,那確實有可能引起很大的消費者糾紛。
目前全台有17間保險公司發行類全委保單,分別委由28間專業投信公司操作把關,總共發行209檔類全委商品。只有41檔淨值在10元以上,8成類全委保單虧損(如果想看類全委保單績效,可下載精財網APP)。
這其中有幾點值得探討:
1.你是在做定存還是在投資
如果當初銷售人員跟你說:類全委保單每年固定配息5%,6%,跟定存類似,那你該好好考慮一下是否要繼續持有,因為它跟你的需求可能天差地遠。銀行定存現在的利率相當低,但至少保本,類全委保單雖有提減撥回機制:月配息或季配息等,但你絕不能把它當做是「固定配息」。因為這種保單本質就是投資型保單,投資人必須自負盈虧,它既不保本也不保證配息,若投資績效不佳,為維持配息,它的配息可能就是來自本金,即使是高配息率,也不等於它有高報酬。某家保險公司的商品就清楚說明:
“本投資帳戶每年提解固定比率予投資人並不代表其報酬率,本投資帳戶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委託投資資產提解後,本投資帳戶淨值可能受到影響下降,保單帳戶價值也可能受到影響下降。委託人應當了解依其原始投資日期之不同,當該固定提解比率已超過本投資帳戶之投資報酬率時,本投資帳戶中之資產總值將有減少之可能”
2.這種商品符合你的投資需求嗎? 你要配息還是投資績效?
大家都清楚報酬與風險常相隨:想要高報酬,也要承擔可能的高風險。現在經濟情況下,不可能有低風險又高報酬的商品,如果定存利率只有1%,會有什麼商品可以每年有6%配息又沒有風險的?
為了滿足消費大眾這種期待,類全委保單的投資標的當然就會包含高收益債券基金等高風險標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多數投資於垃圾債券(非投資等級的債券),因此它的風險也比較高,波動度跟股票型基金類似,是大起大落型。
高收益債券基金跟類全委保單一樣有配息機制,且配息可能部分來自於本金。 高收益債券基金依規定需揭露配息有多少比率來自本金,但類全委沒規定要揭露。類全委保單209檔中,有80%淨值都是低於其發行價格10元,它撥回的配息有可能來自本金,其中有的發行至今已虧損達33%,事實上就是不保本及不保證配息。
3.金融業要提升服務品質,消費大眾更該加強理財知能
2008年雷曼兄弟連動債風暴發生前,一個中小企業主因為他投資的連動債淨值已跌掉80%、理專每天打電話給他,希望他趕快把連動債贖回或轉成其他投資標的,他請我幫他去跟銀行談判如何解決投資虧損。我們到了銀行後,我指著銀行給客戶的連動債商品說明文件上的文字給該銀行經理看,我說這上面清楚寫著「本商品只能銷售給法人、不得銷售給個人」,你們銀行知道嗎? 銀行經理聽了當場臉色大變:真的有這條文? 是的,文件上寫得一清二楚,不能賣給個人,只有法人機構可投資,但金融機構可能根本就沒注意這條文,也不知道它的風險何在。
低利環境下,消費大眾尋求更高報酬的金融商品,無可厚非。我從來的認知都是:沒有不好的商品,只有不稱職的銷售人員。如果金融業銷售人員已經把可能有的風險都跟客戶說了,他們評估自身需求後也願意購買,當然是風險自負、責任在客戶,問題是有多少消費者當初都是衝著理專說那是跟定存類似、固定配息的商品去買的連動債? 如果他們知道它的本金是完全沒有保本的,他們還想買嗎?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說: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 類似事件總會不停出現。連動債風暴跟現在類全委保單有一點相似的是:消費大眾可能誤以為這是固定配息的金融商品,不知道這是高風險性的投資型保險,不保本也不保證配息。
金融從業人員銷售類似商品時,除了做KYC(客戶投資屬性評估作業(Know Your Customer)外,還可了解客戶是處於退休、尚在工作等階段,投資的錢是準備拿來做退休生活費用的、還是有其他用途? 商品符合他們的需求嗎? 讓客戶了解可能的風險、不過度包裝商品,導致客戶可能誤判風險,如此一來可減少消費糾紛,也讓客戶對從業人員多一份信任。
消費大眾更該加強理財知識,學會判別金融商品的投資屬性、可能的風險,碰到金融從業人員銷售商品時,以平常心看待、不貪求,多方詢問確定符合需求後再購買,自然能降低錯誤購買的機率,讓投資資產的增加得以完成自己的財務目標。
延伸閱讀:
拿你的本金付你月配息,還扒你3層皮...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愛買「類全委保單」?
去年最熱賣投資商品 恐賺息賠本金
銀行說「錯過就遺憾終身」的商品,保證讓你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