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別府明子曾照顧公公和自己的父母,照顧3位長輩的歷程,長達30年。她的經驗在日本不是特例。她在脫離了照顧者的身分後,才重拾課本,攻讀博士學位。特別的是,因為心疼和她同命的女人們,後來她創辦了「不勉強照護生活協會」。

回首30年的照顧生涯,最艱難的是,曾有一段時間蠟燭兩頭燒,孩子還小,當時想當個別人眼中的好媳婦,犧牲了孩子和自己,這種罪惡感和遺憾直到今日心頭依舊縈繞。

所謂照顧不勉強,並不是偷懶,也不是放棄被照顧者。相反的,是不放棄希望。不要讓自己的精神、體力過勞,自己身心穩定,被照顧者也能穩定,照顧品質會更好。

諏訪中央醫院榮譽院長鐮田實同是「不勉強照護生活協會」委員,他來台灣時接受《康健》雜誌專訪解釋:「照顧其實就是在『不放棄』與『不過度』之間取得平衡。照顧不能一直用百分百的力量,適量、適度才是最佳照護方式,細水長流才能長久。」

但照顧者的困擾,不只是照顧本身,旁人無心脫口而出的話壓力更大。

照顧者可能已經非常盡心照顧,但長輩的狀況非但沒有變好,反而持續往下,雖然這是衰老必須接受的現實,但內心是酸苦的。如果有人對照顧者說:「加油!」背後的涵義彷彿是:「現在照顧得不夠好,所以要加油。」聽在照顧者的耳中,實在刺耳。

甚至看到照顧者休閒或旅行時,不明就裡的直接說:「媽媽都生病了,你還往外跑?」其實,照顧者又不是罪犯,可以堂堂正正擁有喘息的時間,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和友誼。善用居家服務或喘息服務,或接受親友伸出的援手,照顧者才能擁有繼續照顧的力量。

照顧不勉強的6個原則

「不勉強照護生活協會」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照顧不勉強的6個原則:

1.不要一個人解決問題

小家庭時代裡,光靠一個人、一個家庭都不足以照顧老人。在需要的時候發出求助,彼此互助,當別人有需要時,也同樣給予回饋。

2.積極地使用服務、輔具、照護產品

盡可能使用政府的各項長照服務,例如需要出遠門時,不排斥喘息服務,而尿布、床邊扶手等可以幫助被照顧者安心睡覺的產品,也善加利用。

3.和不同專業的人請教

願意傾吐煩惱,是照顧不勉強的第1步。照顧問題,可以和個案管理師、失智症和神經內科、精神科醫師討論;長照支出可以和家人商討;照顧困擾,也可以打電話給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電話專線0800507272)。

4.了解輕鬆的照顧方法,以及失智的知識

了解、學習輕鬆的照顧方法可以減輕身心的負擔,也能預防照顧帶來的腰痛。了解失智,知道如何應對,也能避免問題行為發生。知識就是力量,照顧也通用。

5.不追求滿分

照顧不是工作,是生活。生活就是有好有壞、有苦有樂,參考專家的建議,依據自己家裡的情況,找到適合自己家人的照顧模式。

6.不要忽略自己

如果照顧是犧牲,就會心生怨恨。沒有危及生命,就大而化之、輕鬆照顧就好。除了你,沒有人會擔心你,不要害怕給自己時間、金錢。

照顧如同耍雜耍,同時扮演父母、小孩、員工、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師、復健師...,心力交瘁往往也在一瞬間,照顧不勉強,不要成為第2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延伸閱讀
照料失智症家人,別獨自咬牙苦撐!專家分享照顧者的自我放鬆之道,從4面向減輕壓力與疲勞
上班坐一整天的壞處,比你想得還要多!研究顯示,想抵消久坐危害,只需做這件事5分鐘

書籍簡介_慢老2.0:不是活得更老,而是延長健康中年!全面升級健腦、強肌、抗衰的日常習慣

作者:黃惠如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4/02/29

作者簡介_黃惠如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為《天下》雜誌網站寫專欄、在聽天下Podcast「聰明慢老」擔任主持人;也曾赴印度,取得瑜珈師資證照後,從事瑜伽教學。

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亞洲新聞卓越獎(SOPA)首獎、吳舜文新聞獎雜誌報導獎首獎、消費權益新聞報導獎首獎等肯定。著有:《醣胖》(合著)、《活好》、《慢養功能肌力》(合著)、《慢老》、《不減肥才能瘦》、《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審訂者簡介_詹鼎正
現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台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副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及教育委員會主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及公關與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是國內知名的老年醫學及骨質疏鬆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