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很多投資人在牛市的時候,都說自己是長期投資人,但一遇波動就全數賣出,卻忘了,賺取長期報酬需歷經牛市與熊市。當你因為市場波動或修正,就賣出資產,那麼你也將錯過接下來的大漲。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要避開下跌啊,等到多頭來時,再進場就好。」很可惜,通常下跌之後,你就很難再進場了。因為恐懼,會讓你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於是你總是低賣高買,跟你當初離開市場的初衷,正好相反。

從2009年初至今,已經走了連續快10年的多頭,股票價值也已經增加300%的情況下,許多散戶還是不敢進入股市。大部分的民眾因為恐懼,錯過了這長達10年的美國牛市。這段期間裡,美國股票型基金已經撤出了數千億資金。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調查2001~2017年來美國人參與股市的比例,數據顯示,參與比例已由2008年以前的62%降至2017年的54%(如下圖)。

資料來源:蓋洛普(Gallup)

為什麼人們不敢再進入市場呢?

資料來源:領航投資。1980年1月1日至1987年12月31日,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和摩根士丹利所有國家世界指數(MSCI AC World Index)的資料分析。

研究表明,自1980年以來,全球市場每兩年會發生一次重大事件:修正或熊市。投資人終其一生,都要面對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這是常態。然而,投資人在面對波動時,通常會被自己的恐懼〈大腦反應〉所掌控,認為自己應該對目前的修正做反應,這正如希德尼婭(Sidoxia)在他的文章〈蜥蜴式大腦所控制的投資〉(Controlling the Investment Lizard Brain,蜥蜴式大腦意指非理性)所提到的:

「進化後大腦皮層的前額葉,有一個杏仁大小的組織(稱為杏仁核),控制著推理。杏仁核可以讓蜥蜴發揮本能求生反應,避開飢餓的老鷹;也可以讓人類逃離兇猛的獅子。不過現代社會中,人類不需再擔心被獅子吃掉。」

但這個組織轉而讓人類對自己的財務規劃做悲觀的反應,以致於讓那些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投資人在過去10年多頭裡,一直沉溺在悲觀情緒之中,或許等到牛市走了以後,也會持續如此。

要怎麼做到,不避開大漲呢?

很多散戶犯最大的錯誤就是,某個市場看好就大買,看壞就整個撤出,這是最不智的做法。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股市下跌或上升的確切時機點,無法選擇好時機再回到市場上來,就算遇到了,也可能會無法判斷而不敢進場,就像過去10年一樣。所以你應該做的是根據以下原則,重點放在自己所能控制的東西上:

1.不受市場噪音影響:股票下跌時,不要去馬上檢查你的股票帳戶。這是重要的建議,因為當市場發生事件時,容易使人情緒化,此時最容易決策錯誤。

2.保持資產多元化:你應該要分散資產到不同的市場去,以降低任何一個市場大幅下跌的風險。

3.重新檢視資產配置:如果市場波動讓你在意得睡不著覺,那麼可能就是你需要重新評估風險承受能力的時候了。調整你的資產配置,但不是全部撤出。只是稍微加減碼,每個投資人在自己資產配置上,要有一個基準點:美國要放百分之多少,新興市場要放多少,其他國家要放多少,再依據這個標準來做微調,
比如說美國原本是30%,就稍微減碼,而新興市場原本是20%,稍微加碼,用這樣的方式才是正確。

千萬別大幅看壞市場,就全數撤出,錯過牛市的風險,反而比錯過下跌的風險來得更大。

另外要提醒大家,股票市場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通常大漲和大跌的時間點都很接近。我們認為現在美國股市很貴,很貴可能代表未來會下跌,因此你撤出了美國市場,避開了美國股市大幅下跌的情況,這或許是好事。不過從過去經驗來看,大跌和大漲發生的時間點通常十分接近。當你避開了大跌,同時也避開了大漲,這樣一來一往,對你來說是有利嗎?其實往往是沒有的。

尤其美國股市是相對成熟的,長期的趨勢都是往上,當你避開了大跌,也同時錯過了大漲,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作者簡介_詹姆士

「好的投資行為,可使每年投資報酬率增加1.5%,我期盼透過文字的分享,幫助大眾改善自己的投資行為,達到人生重要的財務目標。」

陳志彥,阿爾發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臉書專頁「副總裁的理財日誌」版主。 從事銀行、證券投資及保險等相關行業,已有近二十年經驗,具豐富學術基礎及實戰經驗,經常受邀針對兩岸金融發展趨勢發表評論。

經歷:花旗銀行集團副總裁、台新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法商巴黎銀行副總裁。

著作:《化繁為簡的逆思投資》、《錢的分配術》、《我被中國金融業嚇到了》等書。

臉書專頁:「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個人部落格:「副總裁的理財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