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
明天就是書展的最後一天,止凡於過去的週六替imoney與亮光文化站台打氣,總算有讀者找我簽名與討論,在此特別多謝Suyi、Calvin與Polly,你們花最多時間與我交流,讓我不至於被冷落,哈哈。今天下午也與太太及兒子到了現場,與亮光編輯談話時,見有讀者一口氣買下我的三本著作並進行付款,雖然亮光有把我的照片掛出來,但我相信那位讀者還是不認識我,她應該不知道那些書的作者就站在身旁,這種感覺很奇妙。
言歸正傳,繼續分享信報財經月刊中的財務自由故事。之前兩篇文章總共分享了四位財務自由人,第五位是讀IT的梁先生,但因不看好這行業,於是畢業後做保險及傳銷,更自己創業,發覺要成為巨富只有投資一途。延伸閱讀:工作狂32歲拼到1千萬,退休種花
梁先生曾經於96年終日跑到證券行聽小道消息,跟人炒股票,在97至99年輸股票達四五十萬(約200萬台幣),要償還六位數字的債務,96年底又在樓市高峰時以6000多元呎價(指每平方英尺6000元,)買入嘉湖山莊樓花損手(虧錢),最後連住也沒有住就賣出並欠下巨債。
如此教訓令梁先生痛定思痛,在訪問中他形容自己學懂閱讀市場,成功投資後於36歲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在06至07年的港股大升浪,梁先生毅然一博,更利用槓桿倍大回報,他舉例如中人壽在大升浪從5元多升到50多元,升了10倍,如果利用槓桿產品就能贏幾十倍了。梁先生喜歡做指數期權(選擇權),好處是不需要理解公司質素,年回報輕易達50%,他認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兩三種便已足夠。
我不確定梁先生的方法是否可取,有多少是運氣,有多少是實力,然而,他透露將會調整風險,慢慢把投資策略變為較保守,希望他不會再賠上人生第二次昂貴的學費吧。
有關梁先生財務自由後的生活,他坦言發現再賺更多也不能令自己更快樂,所以要興趣。他開始培養更多興趣,包括打高球及研究玄學。看來找尋興趣是提早退休的同一目標,人生在世,絕不可以有錢就無所事事,浪費光陰的。
一連五位財務自由人,這算是在月刊訪問中較地道及較接近普通市民的故事,幾個故事,幾個人物,雖然大家都是提早退休及財務自由,但每一個人的概念都不盡相同,所用的投資操作也不一樣,物業的,股票的,做生意的,各有長短,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把合適的點子留為己用,最好找些共通點就更好。
月刊中還有幾位外國版的提早退休例子,看過之後都離不開計劃、儲蓄、投資,以及享受退休後生活,而這些故事所擁有的理念可能跟香港的情況有所出入,一個話不會做樓奴,擔心很多機會成本失去了,一個話買債券,一個利用美國的401k養老保險計劃,各有不同,但目的靠一樣,就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
月刊內還訪問了一些專家的意見,有一個點子令我很深刻。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能提早退休的普通市民,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提醒:「以前18歲投身社會,工作至60歲,平均壽命70多歲,用40多年工作得來的積蓄養活自己10多年;現時普遍25歲才投身社會,做到60歲只有35年積蓄,平均壽命卻達80多歲。以30多年積蓄養活餘下30年,條數怎樣算出來呢?」
所以黃先生不認為60歲能退休,更何況能提早退休呢?其實這現實不只這樣,從社會角度再宏觀一點看,情況應該更差。如果我們計及未出來工作的年份,即還在成長及讀書年代,由零至25歲都是人家養的,60歲後有30年,25歲前有25年,即一生人工作30多年就要養自己55年之久,這樣的經濟怎樣搞呢。
如果家人理財不善,老人家自然不能「自己養自己」,退休後的30年多數都是靠家中年輕一族供養,而不是靠過去自己的努力儲蓄去養自己,即代表,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30多年工作去養自己55年,還要養家中數位長輩,簡單計計,我們大約會知道60歲退休的難度。
所以,有足夠財商,好好計劃並執行,能提早退休的,即使算不上什麼大富大貴,但於今日的香港環境,這已經是不簡單的成果,向他們的故事好好學習,當中必有所得著。
這本月刊的財務自由故事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各blog友如果有任何財務自由的故事,也不妨來分享交流,了解更多這類故事,取長補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延伸閱讀:「我的錢只買房」國中老師40歲存到20多棟屋,到英國退休、兒女念牛津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信報財經月刊談財務自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