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董事長如何透過附條件之股權傳承信託,在不倉促交棒的情況下,穩健安排家業傳承。信託設計不僅是財務操作,更是一套制度化的責任養成計畫。在制度、稅務與人心之間,他選擇以信託為橋,讓價值與企業同時傳承下去
一句話道出信念:股權不是財富,而是責任
「股權,不該只用來換現金,更該被用來養責任。」
63歲的許董事長,坐在自家公司會議室一角,望著剛完成國外學業返台實習的長子,語氣平穩而堅定。他用30年時間,從一台貨車、一個物流倉庫出發,打造出年營收破20億元的物流事業王國,員工超過500人,但他知道,真正考驗他的,不是擴張下一個據點,而是:傳承,該怎麼做,才不會傷了家,也毀了業。
企業主的焦慮:該不該交棒?何時交?怎麼交?
許董事長的擔憂並不孤單。根據Robert Walters公布的調查指出 ,台灣87%企業面臨接班計畫挑戰、54%尚無適當的接班布局計畫。其實傳承安排與公司治理,早已密不可分,必須有節奏、有計畫的進行,方能順利實現企業主的理想、安心傳承。
● 87%企業面臨接班計畫挑戰
● 54%企業尚無適當的接班計畫
● 43%擁有接班計畫的公司將其現有策略評為「中等有效」或「稍微有效」,顯示仍有改進空間
● 78%的企業接班人計畫缺乏政策、程序的明確性
逐步給予、條件取得:設計傳承節奏
若你跟許董事長一樣,想一步步完成傳承,不影響家庭與公司,可以選擇透過附條件之股權傳承信託,創造一套讓股權不僅延續企業經營權,更內化為下一代責任的制度安排。
用信託做傳承的節奏設計師
這份股權信託的結構,清楚描繪出「逐步給予、循序養成」的路徑:
● 起始配置: 可以將其手中一定比例(如50%~75%)的公司股權,轉入信託帳戶,由專業銀行擔任受託人。
● 受益人條件設定: 要求下一代完成特定目標,例如許董事長可要求長子需完成企業管理及國際貿易雙碩士學位,方可取得第一階段5%股份。
● 實務歷練要求:安排下一代在公司各部門輪調歷練,例如至少在公司歷練5年,擔任中階主管並提出明確經營績效(年盈餘貢獻達10%),每年再取得5%股權。
● 違反條件之防火牆: 若於任職期間涉及違法、重大誠信問題,董事長保留調整受益人或凍結撥付之權利,避免企業陷入被動。
● 資產替代與風險轉移機制: 若受益人未達條件,僅得領取股權配息,原始股份持續由信託管理,保障公司控制權穩定。
「我不是要設障礙,而是設制度,讓股權對他來說不是榮耀,而是責任。」許董事長說。
傳承之下的治理設計:制度、稅務與人心三重平衡
在制度上,該信託契約除了明定股權配置節奏與條件,亦同步設置信託監察人制度,由許董事長的會計師及創業元老共同擔任,負責每年根據公司財報、會計簽證報表與KPI達成評估撥付與否,確保執行力。
在稅務與治理層面,此信託結構也經由律師與財稅顧問詳盡規劃:
● 股權移轉得以「附條件贈與」,或「附條件移轉」方式處理,前者係委託人保留權利,須達一定條件才申報信託贈與並移轉股權;後者係先申報信託贈與,達一定條件再移轉股權,以同時達到生前財富移轉效果。
● 同步盤點章程與股東協議,確保未來長子股權比例取得不會引發其他股東制衡失衡。
傳承不是大放手,而是穩步轉移
「很多人誤以為信託只是高資產家庭的避稅工具,但其實它更像是一條『制度安全帶』,關鍵時刻能穩住傳承節奏、避免家庭與企業運作失速。」從實務操作來看,股權信託的制度設計,能夠讓創業者能逐步退出舞台,卻不讓企業空轉,更重要的是:它能以制度防範過早交棒帶來的衝擊,也能避免不公平、不透明的內部紛爭。
根據PwC《2023全球家族企業調查報告》統計,全球有39%的家族企業曾因內部糾紛陷入經營困境。當親情因誤解產生裂痕,家族的和諧與傳承便可能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家族企業必須理解:要傳得出去,也要傳得下去,得靠更嚴謹的制度設計。
初衷未變:讓價值觀也能世代接棒
許董事長說,他的初衷從沒變過,就是讓這家公司繼續走下去。
只是方式從「靠我管」轉為「讓制度管」。
「我用30年打造出來的,不是只有這家公司,更是一套價值觀。信託,幫我讓這價值觀繼續被看見。」
在企業傳承的路上,每一步都不能倉促。信託,是讓創業者安心「退場」,也是讓下一代學會「進場」的溫柔轉軌。這場股權接力,不靠血緣與信任感,而靠契約與條件性養成,成為企業能穿越代際的制度之橋。
【華南銀行_更多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