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資環境動盪,「股六債四」策略已失效?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1.度過動盪的2022年,在高通膨與歐、美央行聯袂大幅升息的影響下,投資人不論是持有股票或債券都面臨大幅的虧損,這也讓傳統教科書建議的60%股票搭配40%債券的標準投資組合,似乎失去其應有的效果。

2.依據晨星過往的研究發現,投資人若能每季或每年將資產組合進行再平衡,將有助於減緩市場下跌帶來的傷害,並且控制資產組合的波動程度,或者投資人也可以選擇,每當某項資產所占的比重偏離原本設定超過5%時,便進行調整,同樣也能夠產生上述的效果。

度過動盪的2022年,在高通膨與歐、美央行聯袂大幅升息的影響下,投資人不論是持有股票或債券都面臨大幅的虧損,這也讓傳統教科書建議的60%股票搭配40%債券的標準投資組合,似乎失去其應有的效果。

儘管,這並不代表投資人應該放棄股、債分散的傳統投資組合配置,但是在新的1年,這的確給予投資人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重新檢視手中資產組合的狀況,並適時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首先,必須強調,雖然在2022年呈現股債同步下跌的情況,但並不代表分散持有不同類型資產是一件毫無意義的行為。晨星(Morningstar)投資組合策略分析師Amy Arnott表示,分散式的投資組合如同替自己的資產買一份保險,儘管不一定能得到回報,卻是必須付出的一項成本,有時候就像2022年一樣,這樣的投資策略效果有限,但仍然比完全沒有要好。

話雖如此,這也不表示投資人可以什麼都不做。晨星個人理財與退休計畫研究總監Christine Benz認為,如果投資人沒有定期調整資產投資組合的習慣,恐怕會發現目前手中持有資產的實際配置情況和幾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變化。

因此,他建議投資人先針對整體資產進行所謂的「健康檢查」,對仍處於累積財富階段的人,必須先判斷目前的資產組合加上自己的儲蓄率,能否順利達成當初設定的財務目標。如果發現有不足之處,除了設法提高儲蓄率之外,也要檢查資產組合餘額,是否達到符合自己生命週期應有的充足水準。

接下來,投資人再針對資產配置狀況進行詳細評估。舉例來說,假設3年前的資產配置比率是50%股票加50%債券,隨著股市在這3年期間的漲幅大幅超越債市,或許現在股票部位的占比已提高到60%,對於那些距離退休還很遙遠的年輕人來說,偏高的股票配置比重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並且股票的估值在經歷2022年的下跌後,也已變得更為便宜。

但是若投資人還有不到10年就要面臨退休,Christine Benz建議,還是把部分股票資產轉移至債券或現金部位或許較為適合。

需要留意的是,有些投資人可能會因為債市在2022年的悲慘表現而放棄手中的債券部位。Amy Arnott提醒,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即使只是持有一小部分比率的債券部位,都能夠對整體資產組合帶來一定程度的好處,因為長期來看,債券與股票之間仍然具有負相關性(詳見圖1),亦即持有債券,將可以改善整體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後報酬。

 

設定於每年或每季
進行資產組合再平衡

如果要確保資產配置比率不會過度失衡,Amy Arnott建議投資人可以自行設定一個定期重新調整資產組合的時間。

依據晨星過往的研究發現,投資人若能每季或每年將資產組合進行再平衡,將有助於減緩市場下跌帶來的傷害,並且控制資產組合的波動程度,或者投資人也可以選擇,每當某項資產所占的比重偏離原本設定超過5%時,便進行調整,同樣也能夠產生上述的效果。

要定期檢視手中股債配置情況,是為能適時地進行再平衡。例如:投資人很有可能會發現持有的股票中,有很高的比重都是屬於成長型股票,這是因為成長型股票的股價在過去幾年大幅上漲所造成的結果;但2022年成長型標的的重挫,或許會讓投資人遠離這類標的,然而成長型標的在大幅修正後,或許仍是一個合適的標的。

同樣地,在債券的部分,投資人也必須確保持有適當比率的高品質債券,以便在市場動盪時為自己的整體資產組合提供足夠的緩衝。

在股票配置上,Amy Arnott提醒投資人,不要因為過去幾年美股的強勁漲勢,而不願配置一部分資金在國際股市,畢竟美國以外的股票占全球股市的總市值仍超過40%之多。雖然,強勢美元與優異的企業獲利幫助美股在很長一段時間表現優於國際股市,但這些正面因素並非永久不會改變。同時,國際股市與美股之間並非一定具有絕對的高度正相關的存在,持有一部分國際股票仍有可能幫助提高整體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後報酬。

Christine Benz指出,投資人也需要針對自己持有的每一檔股票、債券或基金標的,進行個別審視。

以基金為例,若是一檔基金出現更換經理人、改變投資策略,或者操作績效長時間落後於大盤指數,抑或是同類型平均等狀況,都是屬於危險訊號的一種。

若以個股來說,股價估值過高,或是公司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也是投資人需要留意的地方。

此外,Christine Benz表示,檢查手中的流動性準備金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如果投資人目前還在工作,至少也必須持有能夠應付3個月到6個月生活費用的現金準備;若是已經退休的人士,需要準備的現金就相當於6個月到2年的生活費用,一旦市場再出現2022年那樣大幅下滑,至少有充裕的準備,度過這段時期。

最後,雖然通膨在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是投資人需要關注的議題,但隨著疫情之後,通膨壓力開始大幅升高,投資人勢必也要讓自己的資產組合具備一定的抗通膨能力,尤其是在資產組合當中配置較高比率於債券的退休人士,高通膨勢必會侵蝕這些債券配息的實際購買力,因此配置一部分可以用來對抗通膨的商品,似乎也是一個必要的選項。

延伸閱讀
如何創造被動收入離開竹科爆肝生活?年薪百萬工程師真心告白:股息,是最輕鬆的被動收入
「存債感」爆棚?現在買美債ETF還賺嗎?從過去50年升息循環找答案:先買後買,績效差異並不大

小檔案_曾淑雲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EMBA碩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台北大學前身)經濟系學士
經歷:證券、銀行與投顧等金融相關產業
現職:晨星台灣區負責人

作者簡介_Smart 智富月刊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網站:Smart 自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