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你曾聽過「生日悖論」這個數學問題嗎?我知道,出現「數學」這個詞語就會讓你想睡覺了,但請看看以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生日悖論」是一個機率問題:一個房間內需要多少人,才有至少50/50的機會出現2個人的生日相同?

讓我們試著用常識來猜猜。答案應該至少是366人,對吧?因為一年有365天,所以要確保100%的機會有生日匹配,你可能需要366人(假設365人生日都不重複,再多一人,這第366人的生日必定和其中的一人相同)。

那麼,50/50的機率應該是366的一半,183人?聽起來對吧?正確答案是23人。

當房間內有23人時,有50%的機率2人生日相同。而當有75人時,匹配的機率是99.95%!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讓要教導你機率和數學,而是要讓你認識「直覺」。此外,讓我們看另一個典型但最終是錯誤的直覺反應。

直覺的可怕:雙倍銅板

故事是這樣的:如果你有2個選擇,第1個是直接獲得100萬美元,另個是選擇1個銅板(0.01美元),但這個銅板的金額會每天翻倍(編按:次日金額為前一日的2倍),持續30天,你會選擇哪個?

直覺上,許多人可能會毫不猶豫選擇100萬美元,但如果仔細思考計算,30天後那個銅板的價值其實會超過500萬美元!說真的指數的成長力量,絕對是超越一般人的心算能力與直覺判斷。

 

最近重新聽到這2個故事,讓我開始深入思考「直覺」在金錢上甚至投資上的作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快思慢想》中深入探討了這一概念。他認為,有些人的直覺在某些領域是非常準確的,尤其是在他們擁有多年經驗的領域,例如長期在冰雪路面駕駛的司機,在面對打滑的情況時,可能會直覺地知道如何操作,而新手司機可能會犯錯。

但是,這種專家直覺是有其局限性的。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還是需要深思熟慮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即使是專家,在沒有充分的數據和資訊支持下,也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例如,一位有經驗的醫生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某種治療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沒有充分的研究和證據,這種治療方法可能是無效或甚至有害的。

當涉及到金融決策時,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許多人在面對金錢上的運用和決策往往是以直覺思考,畢竟當我們的大腦進入到第2層、甚至第3層的運算時,可能已經有許多人雙手投降了。

在學術上,已經有個學術名詞稱它為「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指的就是我們如何在腦海中,給錢分類和計畫使用,即便所有的錢實際上都是相同的。

為什麼中樂透頭的人,更容易破產?為什麼觀光區的水果特別貴,我們卻樂於付出較高的價格?為什麼情人節禮物要特別挑選昂貴的巧克力,平常自己都捨不得買來吃?

許多經濟學教科書裡面的金融理論都會假設人是理性的,但是實際上人在消費上非常不理性,因此,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小氣或大方,就端看一個人對商品價值的判斷。

什麼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就是我們如何在腦海中給錢分類和計畫使用,即便所有的錢實際上都是相同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心理帳戶」,我們會依照金錢的來源或使用方式的不同,把錢分配給不同的類別和用途,並認定某些錢值得花多一點,某些錢需要好好守護,即便兩筆錢等值。

舉個例子,就像出遊,觀光區的橘子就是比菜市場還貴,但是我們卻很樂於付出較高的價格,因為那筆錢是來自「出遊」帳戶,而不是「日用必需品」。

心理帳戶的實驗

發現「心理帳戶」的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Thaler執行一個心理帳戶的實驗:

情境1:如果你剛到一家電影院,發現你提早買的10美元電影票不見了,這時候你還願意再花10美元買一張電影票來看電影嗎?

實驗表明,僅有46%的實驗者,願意再花10美元購買新電影票來看電影,另外的44%則表示不會再掏錢買電影票。

情境2:如果你沒有提前買票,但是你在到達電影院時,發現你不見了一張10美元的鈔票,那你這時候還會願意拿另一張10美元鈔票,去購買電影票嗎?

結果實驗表明,有88%的人願意再額外掏出10美元購買電影票,就算他們在來的時候,意外損失了10美元的鈔票也願意購買。

但是...你有發現嗎?2個案例其實都是損失10美元。心理帳戶告訴我們,人在消費上並沒有這麼理性,投資也不例外。

例如台灣人最愛的高股息ETF投資,對於投資高股息ETF的投資者來說,心理帳戶的偏誤也時常出現,這是因為高股息ETF的投資者更專注的是配息,而非股價的變動。所以這類型的投資人會關注在每月、每季的股息配發金額高低,而非股價的變動,也就是把投資畫分成:

1.股價(資本利得)心理帳戶:較不關注
2.股息(配息)心理帳戶:較關注

但是聰明的你肯定知道投資股票的總報酬是「資本利得+配息」,反而這類型的投資人也算是陷入心理帳戶的偏誤,讓自己關注每月的配息現金流,遺忘了最重要的資本利得。但今年這個現象有出現些微不同,因為有部分高股息ETF竟然成為大飆股,在可觀的資本利得下,許多投資人選擇了獲利了結。

股市投資的不理性

很多時候,我們的直覺可能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例如當股市上升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進行投資,因為我們認為股市還會繼續上升。但實際上,股市是很難預測其未來的走勢。

同樣,當我們看到某家公司的股價上升時,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並且值得投資。但實際上,股價的上升可能只是因為市場的一時炒作,並不代表該公司的基本面是健康的。

因此,當我們做出金融決策時,不能僅僅依靠直覺。我們需要進行充分的研究,分析市場的趨勢,以及設定該投資項目的風險和策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理智的決策,並且最大化投資報酬。

我知道不可能每次決策都做到完美,至少減少傷害,降低風險,在投資的時間維度上才能長久。

總之,直覺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尤其是在我們需要快速做出決策的時候。但是,在重要的決策中,我們還是需要依靠數據、推斷和分析,而不是僅僅依靠直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最佳的決策,並且確保我們的投資是安全和有報酬的。

延伸閱讀
長期投資真的穩賺不賠?從數十年歷史找答案:無論股債市,長期投資虧損機率微乎其微
「單筆投入」長期績效輾壓「定期定額」?分析師用數據找答案:前提是符合「這條件」
市值型ETF年化報酬逾8%,長期投資穩賺不賠?5種投資疑慮一次解


小檔案_黃御維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任職證券相關產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