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農曆新年剛過,全球景氣就跟這幾天的氣溫一樣凍到谷底。繼Meta(Facebook)於2022年宣布大規模裁員後,Google、亞馬遜、微軟、IBM等矽谷科技巨擘,在60天內裁掉近6萬人,這波「裁員滾滾」風暴,暗示著過去求職的成功方程式已然出現質變。

最近收到不少海歸台灣人履歷,含金量之高前所未見:美國長春藤名校畢業只是標準配備,待過麥肯錫、BCG等頂尖顧問公司也不稀奇,甚至還有幾位是FANG(Facebook、亞馬遜(Amazon)、Netflix、Google)中的中階部門主管——但此刻,他們都是裁員名單上的一串字母,想盡辦法要找到下個落腳處。

其中求職者A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建中、台大畢業,大四就進入外商公司當Intern(實習生),光實習時期的薪水就超過7萬元,當身邊朋友還在領2萬8,000元的時候,他年收入已破200萬元;工作5年,跑去讀了長春藤商學院,同學們搶著進華爾街,他卻眼光獨到地選了科技業,還沒畢業就被Google錄取,又跳槽到Meta,不到2年就被授權帶領團隊搞專案,最近在舊金山買了1間小套房,準備與女友落地生根。

裁員風暴愈滾愈大,履歷含金量再高也不一定能勝出

A根本沒有預料到,身為菁英中的菁英、一路人生勝利組的他,竟然會在正值顛峰的35歲這年,收到lay off(資遣)信件。原本他還憑著一股傲氣,認為自己的黃金履歷不愁找不到工作,於是趁著疫情趨緩先到歐洲、日本玩了1個多月,更沒想到的是,他是裁員風暴下第1波受害者——回到舊金山時,原本的同事、下屬,甚至是上司,都已經成為了他下一個職位的競爭者。

5個月來,A面試了近30家公司,卻總是走不到第3關就「謝謝再聯絡」。從一開始的有恃無恐,逐漸變成驚慌失措,青年失業的A開始思考,究竟要往新加坡或是回台灣發展,但在矽谷鍍金的光環與高薪,讓他彎不下腰、放不下身段,對於每家潛在公司都指指點點,彷彿他才是要給對方工作的那個人。

A的故事只是個大時代縮影。過去台灣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外乎讀名校、進外商,能加入矽谷科技公司猶如站上世界之巔,以為拿到了黃金入場券就能安穩一輩子。殊不知,世界變化速度之快,早已不適用過往的經驗法則。

以A的能力,當然不愁找到工作,關鍵在於「心態」。在經濟高速發展、資金充裕的年代,享受高估值的矽谷科技公司可以給足員工福利與自由、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你失敗、讓你玩創新,但當潮水退去,所有公司都得要回到成長獲利的硬道理,發展不出新的營收,就得大砍成本與費用。

看看馬斯克(Elon Musk)入主後的Twitter,多少員工抱怨來了一個「暴君」;改名Meta之後的Facebook,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必須將錢燒在元宇宙,才能維持華爾街對他的期待;疫情期間如神話般的Netflix「零規則」管理學,如今也面臨嚴苛的挑戰。

曾經被認為是自由開放典範的矽谷FANG,在大環境的衝擊下,也不得不進行管理風格上的質變,而身為求職者的你,卻還沉迷在往日榮耀?

我告訴A,學歷與經歷都已是過去式,必須面對現實、順應時勢,想辦法替自己、替公司創造價值,才有機會生存下來並伺機再起。(本文作者為瑞星管理顧問蔣宗芸)

延伸閱讀
工作3年能買豪宅,求職者搶破頭?主管很爛,薪水再高也留不住人才!
馬斯克裁掉Twitter近半員工,霸氣或無理?九宮格找出「恆星工作者」,公司才能長治久安